2.建設教研平台,營造信息化學習環境。
繼續教育信息化是建設終身學習體係的重要支撐。學校要為教師創造方便、靈活、個性化的信息化教研學習環境,完善終身學習體係,加強網絡教研平台建設。可以年級和教研組為單位,建立教研組教研博客、QQ群和微信朋友圈,鼓勵教師建立自己的教學微博。組織參加名師網絡教研互動,建立學校校園網,提供教師信息資源平台和教研互動平台,創造信息化教研學習的環境。
3.因地製宜,開展微教研活動。
微教研是一種由教師因某一話題需要而隨意即時發起的小型網絡教研模式,符合現代碎片式閱讀特點,深受青年教師的歡迎。學校組織骨幹教師和名師製作微課視頻,存放在學校資源網上,其他教師利用留言功能進行觀摩和評課。利用學科教研組微信朋友圈,教師在教學中遇到困惑或有教學心得,就及時在朋友圈中分享與交流。
4.深化課堂應用,提高知識深化能力。
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在課堂教育中廣泛應用,改變了以往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堂課的局麵,可見多媒體廣泛應用帶來了教育的信息化。正如微軟國際信息化論壇所提出的:“通過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要實現教育在質量提升方麵的蛙跳式發展。”華東師大蔣鳴和教授強調:“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中,工具性的交流要轉化為人與人的交流,即更多地落實到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流中去。”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於課堂,不能簡單將信息技術作為演示的工具,否則容易將信息化設備演變成為向學生灌輸知識的工具,脫離不了學生被動填鴨式的教育方式。隻有轉變教育觀念,將信息化設備與學科相整合,通過對課堂知識的深化理解,拓展課堂教學的時空,將工具轉化為人與人的互動交流,才能不斷提高學生深化知識的能力。
學校要提倡教師應用信息化設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水平,但不應該一味強調應用的廣度,而要強調應用的深度,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與合作學習的形式,充分利用電子白板、交互式液晶電視的交互功能和網絡應用功能,將信息化應用促進知識深化的水平作為課堂評價的標準之一,不斷推進信息技術與課堂的深度融合。
5.建設校際交流平台,不斷擴大學校教育輻射作用。
建設錄播教室和網絡視頻互動平台,優化網絡互動的平台,成立地區網絡教研活動中心和專遞課堂,輻射周邊縣市區,還可以作為與省內外乃至與港台和國外師生互動的平台。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為教育信息化指明了發展方向,教育信息化成敗的關鍵在於教師,即要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和信息素養,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實現教育信息化水平的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