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好教材,提升英語學習的實用性(2 / 2)

三、補充和刪減

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補充或刪減,達到增強效果的作用。比如可利用網絡查找相關知識,適當地向學生介紹滲透與教學內容相關而又很難在教材中學到的英語文化知識,作為課堂教學的“調味品”與“營養劑”,這樣既能幫助學生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範圍,又能幫助學生掌握語法的係統知識,使學生學到更加地道的英語。這也算是對新教材進行活化處理的另一種方式。此外,可結合學生的實際掌握水平,掌握較好的就可以刪減,不必照本宣科,完全依附教材。

以新課標九年級第十二單元“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為例,一開始就告知學生這一單元我們要學習一些有關國外風俗習慣的知識,跟本地的不大一樣,以此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誘發他們對外國人初次見麵的禮儀的興趣。老師課前布置他們先搜尋國外和我們家鄉的一些風土人情,課上陳述,讓學生學會有效利用資源策略,激發學生的參與樂趣。課堂上,教師可先借助網絡資源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真實再現國外的一些禮儀習俗和風土人情,加深學生的印象,最後邀請學生展示勞動成果:假如一個外國交換生要到我們班插班就讀,你跟他初次見麵該注意什麼?你又會怎樣向他介紹我們本地的風土人情呢?這樣既創造機會為他們學英語提供用武之地,又豐富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可謂一舉多得。

四、活用教材,化靜為動

新教材的呈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在整合教材時,我們可以設法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不必局限於教師講的方式,可以采用對話、圖片、錄像、聲音等多種方式,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比如學“We’re trying to save manatees!”時,為學生展示幾幅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的畫麵,讓學生體會汙染的可怕,增強體驗效果。提出保護水源和環境的措施,這樣教材的主題就會得到深化和拓展,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就會得到強化。

活化教材還體現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通過教學掌握學習策略。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現行教材設計的大量“任務型”活動實施任務型教學,以教材提供的豐富的情境與話題為依托,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任務活動,使學生帶著明確的任務目標,積極主動地學習,讓學生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培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到“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了就用”。

例如在學習新課標八年級上冊第十單元中談論職業的詞彙句型時,筆者結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所設計的任務活動就是分組調查小組成員的理想職業,並向全班報告。筆者為學生附加介紹了5種詢問職業的方式和數十種職業名稱,供學生隨意選用。在隨後的課堂教學反饋中發現,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較熟練地運用至少兩種句型和多種職業名稱,部分學生則掌握了全部句型。學生在這種緊貼生活實際的真實情境中參與“任務型”活動,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英語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解決問題,在“做事”中學英語、用英語,確實體會到學英語有用、好用,並為自己能靈活運用英語而感到自豪與驕傲。

章兼中教授指出:“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學生隻有在真實的語言情景或模擬的情景中,才能更好地組織思維,理解具體情景中所傳遞的信息和語言材料,觸景生情,激發表達思想的欲望,從而促進培養運用外語理解和表達思想的能力。”為此,英語教師應用活新教材,盡量給學生創造各種語言環境,提供各種運用英語的機會,讓學生充分接觸英語、運用英語,力爭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創造顯示才能、發揮才智的英語環境,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主動狀態,主動觀察、主動思維、主動回答,使教學過程本身成為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和提高的過程,讓學生學英語時刻有用武之地,從而確實提高英語學習的實用性。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2]教育理論.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