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龍舟運動研究評述(1 / 3)

龍舟運動研究評述

文化藝術研究

作者:陳棟 章淑敏

摘 要: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對龍舟運動的起源、發展現狀、社會文化學及內涵、龍舟文化的傳承與轉型研究存在的問題進行綜述,並得出龍舟運動存在基礎理論不成熟、應用性研究不夠、個案研究事實陳述多、深入求證少等結論。

關鍵詞: 龍舟運動 研究 評述

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過文獻資料法查閱中國期刊網數據庫(1979—2010)、中國優秀碩博士學位論文數據庫(1994—2010)、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等,檢索到直接或間接研究龍舟運動的論文60餘篇。

2.目前龍舟研究情況

2.1有關龍舟運動的起源研究。

目前,對於我國龍舟起源的研究,民間和學術界的意見各異。楊羅生[1]指出龍舟競渡起源於先民的生產、生活,具有祭祀、紀念等功能。倪依克[2]認為龍舟競渡起源說主要有三種,即龍圖騰崇拜、紀念屈原和對繁榮昌盛的祝福。姚正曙[3]認為龍舟競渡活動的起源隱含在我國古代先民崇龍祭龍模仿龍、驅旱求雨或止雨祈晴、祈求豐收增產、祓邪厭勝、祈子求嗣等5種儀式中。這些儀式是與先民特定的生產、生活、信仰和習俗密切關聯的。張玲玲[4]認為龍舟競渡是起源於中國古代的一項民間娛樂活動,有很強的地域性、群眾性、競技性和民俗信仰。潘年英[5]認為賽龍舟是我國南方民族普遍奉行的一種文化習俗。其起源甚早,大約可追溯至春秋以前。當時龍舟競賽活動主要在吳越文化圈內,後來逐漸擴展到荊楚地界,最後擴大到東南亞各國。近代以來,英美等國亦仿效我國人民的做法,舉辦龍舟競賽活動。萬建中[6]認為中國龍司雨主旱澇,古代中國人把龍看做雨神、水神,因而與農業關係密切,又為農業神,博得家耕民族的信奉。作為水上載體的“舟”,原本是先民用於生產勞動和戰爭需用的工具。龍與舟的結合是人們在生產中為了求龍神靈保佑形成的,最終博得農耕民族的信奉。

這些研究成果表明龍舟運動起源的多樣性,突出我國龍舟運動的民族性、延續性、觀賞及娛樂性,反映古代勞動人民對生活中的不同需要,賦予龍舟運動不同的含義,彰顯我國龍舟運動的民族性延續性、娛樂性和觀賞性。

2.2有關龍舟運動的發展現狀研究。

對於龍舟運動的發展現狀研究,各學者主要運用文獻資料、實地考察訪談等方法,從各個地方出發,研究各地方的龍舟發展現狀,如當時龍舟運動的組織問題、人員參與問題和經費問題等,提出我國端午龍舟競渡發展策略。

伍廣津[7]研究對高校開展龍舟運動的曆史背景和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得出中國高校龍舟運動水平發展較快,中國南方高校龍舟運動發展水平與傳統強省發展水平不協調等結論。毛煜、柳慧玲[8]研究認為,安康龍舟競渡在新的曆史時期要健康持續地發展,應重新認識其傳統文化價值的內涵,走品牌發展戰略之路;繼承與創新並舉;競技化、國際化是其發展的必然選擇;開發其社會與經濟價值是其生存與發展的基本保障。鄭文海、楊建設[9]認為我國龍舟競渡發展應製定科學嚴密的競賽規則;政府主導,社會共同參與,舉辦係列比賽;加大向學校推進力度;各地建立龍舟博館,保護民間龍舟文化,從而為我國民間體育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孔繁敏[10]龍舟競渡與現代賽艇是中國與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水上體育項目,兩者比賽形式十分相似,皆起源於古代人類的漁獵、運輸、商貿或戰爭等實踐活動,在倫理與科技、娛樂與競爭、內向與外向等方麵各有側重。在全球化背景下,兩者既要加強交流與融合,又要各行其道、並行不悖,呈現多元並存、精彩紛呈的世界體育文化。這些研究總結出龍舟競渡是各地均有的節俗。關於龍舟的形製、競渡時間與配套活動等,各地都各自的特色,初步探討龍舟運動的發展模式,提出發展龍舟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