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師秀英
摘 要: 語文是一門想象空間相當大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各種機會,采取各種手段,著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 想象力 培養方式
想象力是智力結構中一個富有創造性的因素,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關鍵點。初中學生正處在性格、思想等不成熟的可塑階段,張揚他們的個性、培養他們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善於思考、開拓思路和創新精神,就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以獲得更多更深層次的知識。那麼,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麵談談。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
1.根據不同教材各自的特點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如教學《背影》一文時,我將課文設計成劇本的形式,讓學生不論是從穿著打扮上還是語言表情上,都模擬文中的父親、兒子離別時的情景表演出來,加上老師的旁白,使學生對文本中的父子深情有不一樣的體會。通過表演和親身體驗,學生把作者對父親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感染力和影響力大增。在特定的環境氛圍中,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豐富的想象,並使他們聯想到自己的父母,這樣學生就會對生活中看似平常常的事件有不一樣的體會和理解,更深刻地領悟文本中飽含的父子之間最真摯的愛。
2.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由於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的不同,在語文教學中,隻靠傳統教學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設情境更直觀、更方便。如教學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一課時,首先要求學生略讀全文,對課文展開豐富的想象,並在此基礎上畫出毛澤東筆下的北國風光,然後把學生的畫分別投影到大屏幕上,讓學生對照大屏幕解說他們的畫意,分析詞與繪畫的關係,找出自己作品的閃光點。經過學生的不同解說,最後老師展現作者所處時代的北國風光圖,結合原作作進一步的分析總結。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情境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樣不但學生的想象力得到發展,而且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毛澤東“詞畫合一”的藝術特色。
二、設置問題,啟發想象,培養想象力。
教學時根據不同的文體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想象,培養他們的想象力,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往往蘊含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思想,從而給人們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教學時一定要抓住小說的這一特點。如教學《孔乙己》一課時,我在引導學生弄清楚孔乙己當時所出的環境、他的性格、品行及孔乙己一生的悲慘遭遇等基本問題之後,根據結尾一句“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提出這樣的問題:他的確死了嗎?果真死了的話,他到底是怎麼死的呢?是誰造就了孔乙己悲慘的一生呢?啟發學生想象,培養他們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