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多元化解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1 / 2)

多元化解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張輝

語文閱讀過程是學生內心感悟與體驗的過程。閱讀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因為閱讀過程中帶有強烈的個性色彩。初中學生的生活閱曆、文化修養等較淺,對文本的理解存在主觀的差異,解讀文本時會得出各種各樣的結果。那麼,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解讀呢?實踐證明,開展多元化解讀文本活動是實施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

一、發揚民主教學,建構多元化解讀平台

要實現多元化解讀文本,教師就要充分尊重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地位,顧及學生的感受,激發學生的體驗,從而為學生建構多元化解讀的平台。但是,傳統閱讀教學模式嚴重影響了對文本的多元化解讀,直接造成師生之間閱讀情感的差異,使其心理上存在一定的距離感。這樣的解讀文本的方式嚴重抑製了學生的閱讀個性,使閱讀教學陷入被動的泥潭。例如教學《木蘭詩》時,我對這首敘事詩作了詳細的分析。但快要結束時,有學生提出質疑:“中國古代女子都是纏足的,她們走路都很困難,如何能參軍打仗好幾年?”這個問題讓人措手不及,於是我就間接地回答:“當時的木蘭有沒有纏足,我們是無法知道答案的。”可這位學生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解決這個問題,那麼這篇文章就違背了事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給學生一個滿意的答複,下課後我就上網查找相關的曆史資料:原來女人裹腳大約產生於五代或宋初,在明清時期更流行。宋代時隻有高貴的女人才裹腳,而文中的花木蘭是南北朝時期的人,當時還沒有女人裹腳的習慣。通過這樣的解讀,在下節課為學生解釋時,才讓學生心中的疑團得到釋放。從這一事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解讀文本應該讓學生的見解大膽地講出來,師生之間共同交流,那麼教師就會從中有所收獲。

二、抓住文本內容,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

文章是作者內心世界的感悟,文章的內容總是豐富多彩的。因此,在解讀文本時,應該讓學生在整體感知文本前先交流對文本內容整體把握情況,然後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例如在教學《我的叔叔於勒》時,在講述之後要分析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對菲利普夫婦與於勒這三個人物形象進行深入的分析。學生表達了不同的見解,有學生認為:“菲利普夫婦屬於個典型的小市民,因為他們貪圖享受、追求虛榮,而且自私貪婪,一心想步入上流社會生活。”有學生認為:“他們精打細算、為人刻薄、性格潑辣。”有學生認為:“於勒是值得我們同情的,因為作者的目的是引發我們反思,不要失去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友善。”這樣的回答讓我們看到學生對文中主人翁形象的解讀,於是引導全體同學圍繞於勒這個人物形象展開討論:於勒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我們喜歡這個人物嗎?這樣的問題提出後,立即引起學生的議論,學生對這個人物形象大致有這樣的概括:①於勒也是一個有感情的人,因為他在經濟上略有好轉就寫信給哥嫂,表示願意賠償曾經的過錯,這說明他對哥嫂還是有感情的。②在破產之後隱瞞破產的事實,目的是不想讓哥嫂為他擔心。想等到賺了錢之後回到家,與哥嫂們一起過快樂的生活。由此可見,於勒的內心深處還是充滿對親情的渴望的。通過這樣的解讀,讓我們對於勒的形象又有更清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