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多元化解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2 / 2)

三、補充文本空白,激活學生的思維想象力

有教育心理學家這樣認為:“文學作品的意義需要通過讀者閱讀才能發掘出來,作品隻是給讀者提供一個框架結構,有許多‘空白’需要去填補。”因此,解讀文本中的這些“空白”,正好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想象力,通過想象,學生對作品的意義有了深刻的認識。例如在教學《最後一課》時,其中有這樣一個場景:當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說:“我的朋友們啊。我——我——但是他哽住了,說不下去了。”為了再現韓麥爾先生當時的心情,創設教學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於是我提出這樣的問題:①當時的韓麥爾先生想說什麼呢?②他那難以言表的痛苦是什麼呢?③是什麼樣的感情讓他心潮澎湃?④如果你是韓麥爾,你會說什麼?這幾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有學生說:“孩子們,我們應該永遠記住自己的母語——法語,因為她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有學生說:“法語是我們民族的根,哪怕是最大的苦難也不能讓我們忘記自己的語言。”學生的回答充分表明他們對文本的多元解讀,課堂以外的成果層出不窮,好像他們就是小弗郎士,在經曆人生的最後一課。進而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當我們麵對失去時應該如何麵對?人的思想是怎樣成熟的?等等。

四、做到多元有界,切實強化多元解讀效果

文本是解讀的載體,是閱讀的根本。閱讀的過程是與文本、作者對話的過程,隻有多元解讀才能增強閱讀效果;閱讀的過程是理解課文的過程,更要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增強閱讀效果。如怎樣領會作者的語言表達藝術,如何捕捉文字背後的思想,如何揣摩文本中那些需要進一步解讀才能發現的信息,這樣才能獲得審美的愉悅。例如在教學《社戲》時,我對文中“偷豆”的情節作了進一步的解讀,有學生認為文中的“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麵上,都圍起來用手撮著吃。”這句話把小朋友吃豆的情景形象的展示出來了,因為“撮著吃”說明小夥伴們的饑餓,把孩子的天生野性寫出來了。學生有真實的解讀,說明他們真正揣摩了文本的語言,領會到了文本的真正內涵。有學生說:“作者的‘圍’與‘撮’這兩個動詞用的十分傳神,因為‘撮’是用手指去取一些細碎的東西,說明豆並不多。同時,說明當時的小夥伴們在玩耍之後是多麼的饑餓。”還有學生說:“豆子剛剛用火燒過一定是豆太燙手,所以小夥伴們要用手‘撮’。”學生這樣的解讀,不僅領略了文章的主旨,而且體會到了作者遣詞造句的能力。

總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呼喚多元化解讀。要實現多元化解讀,就要讓閱讀教學真正成為張揚學生個性的平台。解讀文本的過程,是學生與文本、作者、教師對話的過程,更是學生個性、人格外現的過程。隻有多元化地解讀文本,才能真正理解課文的主旨,也隻有這樣才能彰顯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