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莫讓課堂討論變了味(1 / 2)

莫讓課堂討論變了味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陸小娟

課堂討論是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獲取知識的有效方法,既能加深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又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在語文課堂中引入討論機製,能滿足學生希望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當前,無論是隨堂課,抑或是公開課,學生在課堂上爭論得麵紅耳赤的場麵都時有出現,體現出了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

引起筆者思考的是,課堂上的討論似乎有泛濫成災之勢:有的課堂討論過多,該討論的討論,不該討論的也討論。筆者在參加了縣語文老師優質課展示的聽課活動後,感觸更加深刻。

一、課堂討論中流於形式的表現

1.沒有疑問的時候濫用討論

一位老師執教《詩歌鑒賞複習》時,在分析其中一首詩歌時,起來回答問題的學生對詩句中的表達技巧稍微打愣,事實上,當時台下學生中已經有好幾個人準確說出了答案。但教師對這些正確的聲音聽而不聞,依然安排學生討論:大家看看都有哪些表達技巧?結果是學生們嘰嘰喳喳交談了一番,答案依然是之前幾個學生的見解。

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群體中僅僅一兩個人對某個問題不敏感,而不是全不懂,這種情況下根本無需討論。教師此時應該發揮引導作用,對學生打愣之處稍加點撥就可以,不必浪費所有人的時間。

2.有討論卻無呈現機會

另一位老師在執教《“諾曼底”號遇難記》時,學生對“船長哈爾威最後在所有乘客和船員逃生後,為何不棄船而逃?”有疑惑,有的說已經沒機會了,有的說船長要與船同在,還有的說這是船長的信念。教師讓學生討論,學生爭論得很熱烈,不知不覺間快下課了,教師一看勢頭不對,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迅速打斷學生的討論,直接說明原因,把一幫迫不及待要發言的同學晾在一邊。可以想象的是,長此以往,學生討論的熱情一定會消散。

3.討論不能契合問題的關鍵處

一位老師在執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時,拋出這樣的話題:“父親是如何教我爬下山崖的?”學生發揮想象,說出了N種方法,但學生遊離於文本之外,並沒有觸摸到文本的核心價值,沒有體會到父親的良苦用心。其實,這位老師因沒有抓住契合問題的關鍵處,就沒有價值,也引不起學生的討論興趣。倘若從“父親不直接把我抱下來的原因是什麼?試著分析一下。”討論,思維空間和價值較大,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走進文本中的父親,感受到人生的哲理。

二、課堂討論不恰當的問題根源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學生在課堂上應該動起來,但怎麼動,往哪個方向行動,需要教師恰如其分地引導。以上種種課堂討論不能讓人滿意,其實都與教師有關。

1.有的教師尚不能理解課堂討論的必需性

課堂討論不是花瓶,不是裝飾,而是一個必需品,就像做菜用的鹽一樣。學生何時需要討論?筆者認為應該是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尚不夠深入、對問題的理解多樣並且對立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思考得更深刻、理解得更透徹,就可以設置討論環節。當學生在自己堅持的路子上走得更遠了,問題暴露得更徹底了,理由想得更充分了,在達到“憤”“悱”交加的時候,學生進行想法的呈現,教師再做適當的指導,這樣的討論才是有價值的,才是必要的。無疑而討論,對概念名詞、識記成分比較多的內容進行討論,是無價值的討論,完全沒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