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莫讓課堂討論變了味(2 / 2)

2.有的教師缺乏引領的作用

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思維是開放的、發散的,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生成。討論過程中無所事事、站在講台上閑看的教師現在很少見了,但有一種情況還是會時常出現.

一位老師在執教《我的叔叔於勒》時,有的學生在討論時提出“我”的父母在叔叔遊手好閑的時候討厭他,在他有錢的時候希望他回來,在他破落的時候躲開他,這看不出資本主義的“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是人們的正常反應。教師強調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以過時的政治角度解讀它,而且強迫學生接受,天長日久,學生就不會在課堂上說出真實想法,對討論失去興趣。

3.有的教師不能高屋建瓴地進行討論後的小結

學生討論後,必然會呈現自己的思考,這時教師就要敏銳地抓住學生回答中的閃光點,或者準確點出學生答案中的問題,讓學生迅速走出錯誤的泥沼。一位老師在執教《天淨沙秋思》時,學生提出“小橋流水人家”是溫馨的快樂的景象,看不出作者的哀傷。此刻,教師沒有急著給予回答,而是出示了一些類似詩句,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在古典詩歌中這是一種寫法,讓學生在分辨中得到正確的認識。再教給學生古詩中“以樂景寫哀情”的表現手法,學生就可以很好地掌握這個知識點。

三、開展課堂討論的關鍵

恰當開展課堂討論,需要在如何布置討論話題、如何把握討論進度、怎樣總結等方麵下工夫。

1.討論話題要合適

課堂討論題應根據教學內容實際,因時、因材施論。課堂討論的前提是獨立思考。學生事前對話題經過了一定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體會和感悟,才會有與組員交流和討論的基礎,發言才會踴躍而切題。正是有了思考的儲備,才能討論得深入,才能達到認識的趨同。教師要精心、合理設計課堂討論的話題。話題的設計應放在教學內容的重點和學習的難點上,放在學生易混淆處,做到有的放矢。隻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參與討論,新知識、新觀點才會不斷湧現和迸發,對學習內容才會有更深入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

2.主動介入學生討論

課堂討論成敗的關鍵就是教師如何“導”。討論不是學生參與,教師旁觀,而是師生共同投入,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啟發、及時引導。在課堂討論過程中,教師要主動介入,注意觀察與辨別:哪個小組的聲音最多,爭論最激烈?這表明這一組裏形成了對立性比較強的觀點,思考比較深入,可以展示。哪個小組的學生麵有難色?說明這個小組集體陷入了困境,需要教師點撥,推動討論的繼續進行。哪個小組討論不熱烈甚至沒有交談?說明這個小組的學生比較被動,需要弄清楚原因。教師在主動介入各個小組的過程中,要把學生的想法及時與自己的預設碰撞,提前構思好應對策略,甚至修改自己的課前預設內容。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討論問題是為了深入思考問題,是為了得到更加豐富多彩的答案。教師要把握課堂討論的度,精心設計課堂討論的問題,課堂上積極指導,參與學生的討論,把討論放在學習的難點和重點上,放在易混淆處。隻有這樣討論,才是恰如其分的課堂討論,這樣的課堂才是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