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拓展語文學習空間, 提升學生語文素養(1 / 2)

拓展語文學習空間, 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何陽慶

摘 要: 語文教學中要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形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拓展語文教材、拓展語文課堂、拓展語文學科,構建開放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 教語教學 學習空間 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構建開放的語文課堂。這就要求教師拓展語文教材,拓展語文課堂,拓展語文學科。

一、拓展語文教材

過去我們隻管“教教材,考教材”,把教材看成“教材”,現在我們把教材看成“學本”,學生對教材有發言權、選擇權、主動加工權。我們把課本徹底地留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興趣學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成為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

1.將孤立的課文拓展整合為“大教材”。比如:人教版第四冊第六單元導語中有這樣的提示:“從古到今,有許多品質優秀的人。有的人十分謙虛,有的人勇於承認錯誤,有的人孝敬父母,關愛他人……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做品質優秀的好少,年。”教學這一單元課文時,我們結合“課前三分鍾演講”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名人故事知多少”的活動,學生通過找故事、讀故事、講故事、評故事這樣的活動,拉近了與故事中人物的距離,並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人物良好品質的熏陶。教材中的單元導語都圍繞一個主題,通過延伸拓展,其主題往往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綜合性學習更廣闊的空間。再如:新教材中的每個欄目,如“課外書屋”、“趣味語文”、“閱讀鏈接”、“資料袋”、“展示台”、“寬帶網”等,都為綜合性學習創造了條件和機會。如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小壁虎借尾巴》,課後的泡泡這樣提示:“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它們的尾巴有什麼作用?”可以讓學生課外收集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訓練口頭表達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麵。

2.讓學生當一回主編,引導學生自編教材。首先讓學生收集自己喜歡的格言、名言、成語故事、諺語、歇後語、趣聯故事等,從書報上選取適合兒童閱讀的中外名篇,包括詩歌、寓言、童話,裝訂成冊。然後製訂學習計劃,朗誦、背誦自編材料。最後全班學生交流自編教材,實現資源共享,不僅給孩子們字詞句段篇這些量的積累,還讓孩子們從心靈上感悟這些古今精品和人生格言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二、拓展語文課堂

呂叔湘先生說:“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語文教師如果把語文教學僅局限於一本語文課本,那麼語文課永遠難“活”起來。拓展語文課堂,必須以課堂為中心,向課前、課後拓展延伸,教師要善於營造自主拓展的氛圍,啟發學生獨立拓展、思考,引導學生感悟、積累,加強合作學習、交流,喚起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內驅力,真正做到主動地學、自主地學,積極構建“拓展式”的教學模式。

1.向課外閱讀拓展。《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明確指出“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其中,小學階段課外閱讀不少於140萬字。為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使閱讀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教師必須將課外閱讀與語文語文教材及學生實際緊密結合,讓學生主動閱讀,樂於閱讀,既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又拓寬學生的知識麵。

怎樣才能豐富語文教材,使課外閱讀成為教材的必要補充呢?第一,向“原著”延伸。學了《景陽岡》,讀一讀《水滸傳》;第二,向“作者”延伸。讀一讀作者的其他一些代表作品。讀了馬克·吐溫的《威尼斯的小艇》,再讀一讀他的《競選州長》、《湯姆·索亞曆險記》等。第三,向“主人公”延伸。學習《一夜的工作》之前,可以讓學生閱讀周總理的故事,了解周總理在住院動手術前一段時間的工作情況,從而深刻體會周總理為了中國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崇高品質。第四,向“疑問”延伸。即針對課堂中的疑問閱讀相關的自然、曆史等資料。第五,向“相似”延伸。學了《黃山奇石》,再讀《黃山奇鬆》,體會大自然的奇異;學了《鳥的天堂》,再讀《蝴蝶王國》,體會鳥類、蝴蝶與環境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