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拓展語文學習空間, 提升學生語文素養(2 / 2)

課外閱讀還應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聯係,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愛看的書進行閱讀。語文教師要把引導學生走進書的世界,讓學生在書的世界裏流連忘返當做自己的神聖職責。

2.向生活拓展。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同。語文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富有啟迪性,可以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濃厚興趣。教師可以結合教學,機智生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促進語文知識、能力的運用和提高。

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團體舉辦的各種活動,進行一係列的采訪和社會調查,加深感性認識,激發情感;帶領學生到廣闊的大自然中,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欣賞花鳥蟲魚的可愛,陶冶情感;帶領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社會現實生活和科學研究中,觸及社會焦點,追蹤時事話題,表達個人觀點,培植理性情感。例如:第一,倡導學生觀察四季的景物、風魚雷電、日月星辰等,主動寫觀察日記、隨筆,練習語言表達。第二,要求學生結合各種節日進行訓練的嚐試,如“三八”婦女節到了,“我”給媽媽一個驚喜,講一個故事,作一首詩,做一張賀卡,寫一封信等;元旦時圍繞“我在新年裏想到了……”這一主題,可以做想象作文,也可作即興演講。第三,結合學校開展的實踐活動,如和災區小朋友結對子,互通信息交流思想。針對環境的汙染、資源的減少、新產品的誕生等方麵的內容進行社會調查。第四,要求學生為家中的新電器寫使用說明書,為新產品寫一段廣告詞等。第五,要求學生跟著爸爸媽媽外出旅遊,參觀遊覽時,先看一看、想一想、聽一聽,然後講一講、評一評、寫一寫,進行運用語言的多種實踐嚐試。

三、拓展語文學科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改革課堂教學,就是要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一般情況下,寫人、敘事的文章與社會、曆史有關,寫景、狀物的文章與地理、自然有關,它們都不是孤立的,在實踐中可以加強學科之間的融合。

1.學科內的整合。“課文無非是例子”,這些例子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係。高效的語文教學呼喚整組甚至整冊備課,呼喚融會貫通,呼喚整合教學,呼喚綜合性學習。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時,就以第14課《荷葉圓圓》為中心,將課本13課的古詩《小池》、第15課《夏夜多美》與《古詩過級》中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江南》進行整合教學。除此之外,補充閱讀文筆優美的文章,如《荷葉》、《荷葉上的小水珠》、《迷人的夏夜》,還有與課文同題的《夏夜多美》,等等。還可以鼓勵學生在父母的幫助下,收集有關夏天的古詩文。如:高駢的《山亭夏日》,白居易的《池上》,陸遊的《初夏絕句》,李白的《夏日山中》,等等,學生自己會背之後,在班級推廣背誦。這樣的綜合性學習並不是教材所要求的,但是學習的效果有目共睹。

2.學科間融合。《語文課程標準》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配合”。語文學科不再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性學科,而是能複合其他學科的綜合性學科,學生語文知識的獲得,學習能力的提高,語文素養的養成,不僅是通過語文課本獲得的,還是通過與其他學科結合獲得的,與學生生活體驗、社會生活聯係。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突破學科界限,加強與各學科聯係,打破傳統語文教學的學科壁壘,與音樂、美術、思品等其他學科間相融,汲取多方麵營養,綜合性地學語文,用語文,全麵提高語文素養。如:學習《趙州橋》一課,可以聯係美術教材中《家鄉的橋》、《我為祖國造大橋》和自然常識教材中的《橋》,設計題為“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擬定以下活動程序:①“知橋”。利用圖書館、網絡等渠道獲取有關“橋”的資料,了解古今中外著名的橋梁和相關的力學知識。②“畫橋”。畫一幅自己設計的橋的圖紙。③“造橋”。按照設計圖紙,用膠泥或其他材料造一座自己喜歡的橋模型。

綜上所述,廣大語文教師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不斷反思自己與別人的教學行為,敢於向傳統的教學觀念挑戰,大膽實踐,在行動中完善,在行動中總結,在行動中創新。當前,我們要敢於“跳”出語文教語文,即跳出語文教材,跳出語文課堂,跳出語文學科,在實踐中摸索出“拓展”、“開放”、“整合”的語文教學模式,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