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論小學語文中高年段教學中的預習(1 / 2)

淺論小學語文中高年段教學中的預習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陳傑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從來都被認為是教育的理想境界,現代更是推崇“自主教學”這一模式。課前預習既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又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更能培養學生在學習上的自覺主動性。特別是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三年級下冊,更是將“自主預習”提到了很高的高度。我認為,從老師到學生,都應該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並將預習作為小學語文中高年段學習過程中一個必不可缺少的環節。

一、預習的意義

(一)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課前預習能有效地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將帥不打無準備之仗,教師也不能在沒有備課的前提下走上講台,學生進入課堂學習前更是不能兩手空空。課堂教學處處體現著整體性,而學生學習能力、接受能力卻有差異性。同樣一節課,哪怕是讀書,也能體現個體的差異,有的學生讀一兩遍就可以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而有的學生哪怕讀了五六遍,還經常容易犯錯。這種差異性很容易讓學生在一堂課的學習中取得的成果變得千差萬變,總體上看,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有效的課前預習可以有效地消除這種差異性,盡量在一上課時就讓每個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對自己在預習中學到了多少及還有哪些問題不清楚可以說是明明白白的。不但能鞏固預習時的學習成果加深印象,而且能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長期有效的培養。

(二)預習必將對第一課時教學模式的改革起到催化劑般的作用。

一直以來,許多老師都覺得語文教學中的第一課時挺乏味的,無非是字詞教學,指導讀好課文,理清課文脈絡和指導寫字,等等。上公開課,更是不願意碰第一課時教學,因為很容易讓人產生千篇一律的感覺。非要上第一課時的話,就塞入許多課文講解的環節,把第一課時當第二課時教,認為這樣比較容易出彩,但實際上讓第一課時教學完全變味。而經過充分的預習後,首先,學生可以在課前經過充分的識字朗讀,對課文內容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為理解課文打下良好基礎。其次,節省課堂上在識字、練讀上所花的時間。最重要的是學生在預習時不光是學,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這樣在課堂學習中就有了明確的目的性,並且真正讓學生自主做“學問”了。

二、預習的策略

(一)明確預習目標。

中高年段學生已經有了良好的學習基礎,可以有效地自主學習生字新詞並理解,還可以結合以往的學習經驗並根據老師所教授的方法概述課文,並理清課文脈絡。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如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提出疑問。

(二)預習方法。

1.標注自然段序號。

學生拿到課文,應該先給課文標注自然段序號,其實這是一種快速的略讀,既知曉了課文的大概長短,又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模糊的認識。在以後的學習中,根據自然段序號,學生也能快速地確定關鍵字詞或重點語句在課文中的位置。

2.熟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流利地朗讀課文,做到“五不”:不錯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複、不讀破句子。如果在練讀中出現斷句不準,而自己又無把握正確朗讀,則應勾畫下來,在課堂上聽其他同學或老師的正確範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