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理清課文脈絡。
中高年段的學生一般都可以用一兩句話概述課文內容,那麼教師就可以教給他們方法理清課文脈絡。如寫事的,就可以根據起因、經過、結果劃分段落;而根據時間順序寫的課文,教師就可以提醒根據時間段劃分。如在預習《盧溝橋烽火》時,就可以指導學生尋找表示時間的詞語,那麼學生就可以很容易找到“九一八”事變後、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淩晨、當天晚上等詞語,就可以很容易理清課文脈絡。
4.質疑提問。
首先,教師要提出要求,促使學生發現問題。其次,有意識地引導激發,變無疑為有疑。如:對課文背景、語法運用、字詞意思或某種不明白的現象提出疑問。
三、預習後的第一課時教學
學生通過預習,對教材有一個初步了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是按老辦法上課,學生會感動厭煩,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麼怎樣做好預習後的第一課時教學呢?
(一)將導入新課變為教師對學生預習的檢查及對學生課文內容的質疑。
實際上,在現實中,如果不是教師臨時提供的教材,而是語文課本上的內容,那麼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應該不會是完全陌生的。當學生拿到新的語文書時,與文本的接觸就已經開始了,我們不能肯定的隻是不同的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而在一些教師的假設中,總是不自覺地認為,沒有教師的啟發、引導,學生就不能進入課文。實際上,這種假設是不準確的。
所以,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所謂的導入新課,學生其實反應寥寥,教師自以為設置精妙的問題導入,實際上剛說出來學生就知道答案了,一點好奇的感覺也沒有。教師在備課時預想的“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一紙空談。不如開門見山地出示課題,直接設問:通過昨天的預習,你有什麼收獲?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學生談收獲,既是對自己預習成果的回顧與鞏固,又讓其他同學以自己的視角看課文、理解課文;學生談不明白的地方,教師要及時總結歸納。往往我們可以驚喜地發現,學生質疑的部分就是教師自己預設的關鍵問題。這樣教師的有效提問就變成了學生自己提出的。教師可以及時把這些問題板書在黑板上,今後的學習就以學生質疑的部分為藍圖理解課文。這樣,無論是談收獲還是質疑的同學,他們的努力都得到了充分肯定,在自己提出的問題引領下,學習課文變得更有學習興趣,更加專注。
(二)將初讀課文變為檢查朗讀。
由於課前預習時學生就進行了充分的朗讀,那麼在課堂上就可以省略“初讀課文”這一部分。讓學生通讀課文,對朗讀練習成果做鞏固。然後指名朗讀,讀一讀自己讀得好的部分,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給其他同學做一個良好示範。
參考文獻:
[1]倪雪雁.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有效預習[J].教學在線,2010(12).
[2]陳芸.淺談小學語文的整體性[J].新課程小學,2010(3).
[3]李玉敏.第一課時怎麼教?[J].中國教育報,2008-5-23,(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