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課堂用語精練是點亮課堂的一盞明燈(1 / 2)

課堂用語精練是點亮課堂的一盞明燈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張繁芳

摘 要: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應該是規範生動、精煉準確而又富於啟發的。要成功上好每一堂課,語文教師就應該不斷錘煉教學語言,熟練掌握語文教學的語言藝術。

關鍵詞: 導語精妙 提問精巧 評語精當 語文教學

洗盡鉛華,深得自然的語文課堂,是貼近學生實際的、有方向感的語文實踐活動,這項活動有賴於教師用精練的語言進行調控,達到幹幹淨淨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目的。如何做到課堂用語精煉呢?

一、導得精妙

教育學家曾說,精妙的導語是催化課堂氣氛的興奮劑。設計精妙的導語點撥,為閱讀高潮營造蓄勢,為學生走進文本、感悟語言的韻味開通渠道,有利於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導”在關鍵處。教師要從教學規律和學生實情出發,精心設計好“導語點”,讓學生的智慧火花在輕輕一“導”間迸發並熊熊燃燒。何時用導語呢?朱瑛在《人民教育》2005年第6期撰文時提出:要講在學生對話不明時,講在學生體驗膚淺時,講在學生思維“卡殼”時,講在多元解讀有誤解時,講在品析重點詞語時。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南轅北轍》時,學生提出質疑:“地球是圓的,帶足了盤纏,終有一天能到達目的地。”剛剛還在為這個坐車人固執己見而感慨的學生一下子愣住了,有的學生小聲附和:“是呀,也能到,隻不過是時間問題。”這時隻見老師微微一笑,說:“請你們聯係時代背景及坐車人的態度再想想。”老師這樣一導,學生立即柳暗花明,踴躍發言。“是呀!地球這麼大,要跨洋過海的,就憑馬車這一當時最先進的交通工具,南轅北轍,到目的地得猴年馬月呀?更何況他這麼執迷不悟,還不是條件越好,離目的越遠嗎?”學生的智慧之火在老師的精妙一導中激情燃燒。

“導”要把握度。隨著“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的深入,語文課堂教學中產生了不少“流行語”,如課始的“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你喜歡哪一段就學哪一段”,“你學懂了什麼”,“小組討論,你願意跟誰合作就跟誰合作”……的確,這樣尊重了學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精神。但當學生對新的閱讀內容還沒有產生強烈的欲望和內驅力時,便讓學生自定自學內容和方式,輕易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其結果隻能適得其反。教師的導要有個度。如課末為了體現大語文的教學理念,教師總要設計一些開放話題。教學《烏鴉喝水》時,不少教師在學完課文後總喜歡問:“還有沒有其他辦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維活躍,參與積極性高,開放性的問題使故事鮮活了,增添了不少趣味,有利於學生形成勇於探究、質疑問難的科學精神。有些老師總在課堂結束前提出來,讓學生帶回家解決,認為這樣做是課外延伸,留下了一個開放的空間,而事實上學生課外根本就無暇開展活動進一步探究,往往是不了了之。

二、問得精巧

課堂提問是傳授知識的必要手段,是訓練思維的有效途徑。教師設計的問題要精巧。

問題不在“多”而在“精”。預設問題要善於擷精取粹,精在它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碰撞和心靈的交流,能真正促進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與超越。一些教師為追求形式上的喧嘩與熱鬧,問題信手拈來、層出不窮,學生疲於應付。

如對於《荷葉圓圓》這篇富有詩情畫意的課文,一位教師是這麼教的:

師:“我們來讀讀課文,小水珠把荷葉當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