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課堂用語精練是點亮課堂的一盞明燈(2 / 2)

生:“搖籃。”

師:“什麼叫搖籃?”

生:“會搖的籃。”

生:“就是小娃娃睡覺用的。”

師:“你們懂了嗎?”

生:“懂了!”

師:“我們有感情地讀讀這一段。”

這樣的一路問,學生並未體味出“搖籃”的無盡韻味。“搖籃”的意蘊並不是“小娃娃睡覺用的,會搖的籃”所能代替的,它描摹了微風吹拂下的輕輕搖曳的荷葉的動態美,小水珠躺在荷葉上的舒適恬然。教師所提的問題都停留於表麵意思,並未逐步深入。這樣碎而不精的問,學生沒有思考的餘地,也沒有質疑的機會,課堂看似熱鬧,學生的心靈之窗卻是緊閉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另一位教師這樣問:“呀,荷葉怎麼會成為小水珠的搖籃呢?”學生通過閱讀,展開合理的想象,再逐步體悟其中的意境神韻,從而獲得真切感受,獲得超越文本的、多元的、獨特的意義。

問題“少”並不就是“精”。如教學《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一些教師習慣於從質疑課題開始,“看到題目你產生什麼問題”,學生根據平時的習慣,爭相質疑: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主人翁是誰,在什麼地方向誰借箭,起因是什麼,怎樣借箭,借箭結果怎樣……實際上,有些問題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是顯而易見的,提出的問題沒有思考價值。這樣流於形式,既浪費時間,又會使學生感到乏味,甚至可能挫傷其積極性。

精巧的問題要善於抓住關鍵,牽一發而動全身。如《草船借箭》這篇課文主要講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教學時可以抓住這個詞展開:“神機妙算”是什麼意思?仔細閱讀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感悟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這樣保證了學生充分的自主性閱讀、個性化建構的時間,其思維在與作者、文本、同學對話中被完全激活,感悟更加立體、多元和廣角。

三、評得精當

美國教育學家斯蒂芬認為,對學生的課堂評價是有效、成功的教學的一部分。在課堂上,隻要使用得當,教師短短幾句或者寥寥數語的評價,就能在第一時間對教學進行調控,不斷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

評語針對性要強。新課程標準提倡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提倡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的表現,尊重、賞識、激勵紛紛登上課堂教學的舞台。這導致有些教師視批評如越雷區,隻要學生一朗讀課文或回答問題,教師就一概以“讀得好,讀出了……”、“你真棒”、“好聰明”等讚揚語進行籠統評價,不管學生的思考、感悟如何。這樣一味使用必然帶來負麵影響,因為尊重絕不意味著肯定錯誤的或有較大偏差的理解和感受,不等於遷就和盲目的讚賞。

精當的評語要有分寸。評價時,教師不僅要滿足學生“愛聽好話”的心理需求,還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和體驗;不僅要尋找和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肯定成績,而且要指出其不足,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如特級教師羅偉源在教學《矛與盾》時,問學生學過哪些寓言,一生答《霸王別姬》,全班同學笑了,此生有些不知所措。羅老師說:“《霸王別姬》不是一則寓言,而是一個著名的曆史故事,至於講了什麼內容,大夥兒可以自己去了解。但是透過《霸王別姬》可以說明這位同學很愛讀課外書,我們都要向他學習。”此生自豪地笑了。當學生出現常見的誤答時,羅老師的點評自然、精當、得體。

幹淨的語文課堂,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教師創造。教師用語的精煉是幹淨的語文課的調節器,是點亮課堂的一盞明燈,讓我們實實在在地追求、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