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語文課堂“活”起來(2 / 2)

二、利用引導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才的創新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不僅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要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教學的藝術不隻在於傳授本領,更在於引導和喚醒”。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同樣需要“引導”與“喚醒”。

如《小兔運南瓜》一課,這是一堂低年級看圖口語交際課,講一隻小兔想將一隻很大的南瓜運回家,可又不知道該怎麼辦?課文給了學生很大的想象空間,將運南瓜的過程空了出來。我用多媒體展示了一個疑惑、焦急的小兔,麵對大南瓜不知所措,同時配音:“這麼大的南瓜我怎麼運回家呢?”我問:“誰能幫助這隻為難的小兔呢?”學生紛紛舉手,要為小兔出主意。有的說:“小熊貓騎車從這經過,請他幫忙運一運。”有的說:“去請好朋友小猴幫忙抬。”有的說:“用小車推回去。”我微笑著,又敲出幾個大“?”“說得好,還有別的方法嗎?”有的提出,如果路平好走,小兔可自己將南瓜滾回家。有的說,可以用木棍撬著移。我肯定了同學們的做法,用多媒體技術將同學們說的方法一一演示,看到大南瓜被運回了家,大家都高興地歡呼起來。這樣,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孩子們的思路被打開了,既滿足了幫助別人的願望,又培養了創新意識,求異思維得到了發展。

恰到好處的運用信息媒體技術,再現情境,利用它的直觀引導性,就能有效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三、利用情景模擬,促進語文課程的整合

教學《黃山奇石》前,我做了兩方麵準備:①把能夠上因特網的同學組織起來,讓他們去網上瀏覽有關黃山的資料。②動手製作課件,在演示文稿中插入一段有關介紹黃山的視頻文件,並配以優美的音樂。在課堂上,我采用了分組討論與課件演示的方法進行教學。先通過課件,把學生帶入那美妙的畫麵意境當中;然後通過分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說說黃山都有什麼名勝,什麼最有特點;再回顧課件,使學生通過觀察、聯想,較快地抓住畫麵內容的中心。在教學過程中,我還聯係知識點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和環保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信息技術課程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學習工具和方法,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的不斷創新,教學必將結出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