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課堂問題要隨機應變
設問的目的是解決疑難,而不是把學生問倒,更不是以創設“學生活動”的形式點綴課堂。發問是否適,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強弱:過早發問,學生內心一片茫然,容易造成氣氛緊張,使課堂教學出現冷場;過晚發問,學生無需思考就能對答如流,容易使問題成為“瞎子戴眼鏡”,毫無價值可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堂教學應該通過閱讀指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發展思維”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善於啟發提問,通過精設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與思考。問題的設置要扣住課文的重點難點,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精髓。同時要注重“問”的質量,設計的問題要精當,有啟發性。當然,問題的難易程度,設置的切入口,在問題解答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相當重要的。如教學《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一詩後,我提問:“這是一首送別詩,可是文中卻沒有一個送別的字眼,你對這首詩,有沒有看法,請談一談。”提問是發展學生智力的關鍵,能真正體現新課標中有關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教師要珍惜每一朵創新思維的火花,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思維。
四、課堂問題要最佳時機
隻有在最佳時機提問效果才最好。所謂最佳提問時機,就是當學生處於“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狀態時,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對教師的提問能入耳入腦。最佳提問時機,既需要教師敏於捕捉、準於把握,又需要教師巧於引發、善於創設。教師要熟悉教學內容、了解學生,準確把握教學難點,洞察學生心理,善於捕捉時機。提問啟發,切中要害、循循善誘是關鍵。哪些地方學生易於產生疑惑?為什麼會存有疑惑?如何旁敲側擊令其去除解惑?如在教《海倫·凱勒》時,當學生明白海倫·凱勒的不幸遭遇後,就應該讓學生默讀課文,說說海倫·凱勒是怎樣麵對這一切的?你覺得她是個怎樣的人?從哪些句子知道的?這樣問,無疑放飛了學生的思維翅膀,學生要認真看書,尋求答案。通過學習、思考、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海倫·凱勒是個刻苦學習,不向命運屈服的人。這種課中置疑提問,是針對學生急於知道主人公命運的“憤悱”狀態下提出的,學生的情感處於“高原地帶”,欲一睹為快。教學實踐證明:提問時機過早,學生因對教材認識缺乏準備,隻會使教師啟而不發;時機過遲,問題已解決,提問成了馬後炮。
參考文獻:
[1]陸思.淺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策略,新課程(中),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