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有效教學的幾點做法
作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王寶剛
作文是主體用於表情達意的一種文體樣式,在寫作過程中,主體需要有豐富的體驗、敏銳的觀察力和感悟能力,需要借助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曆年的高考語文中,作文都是重中之重,原因就是作文不僅可以考查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還可以考查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材料作文,對學生的分析能力提出較高要求。但在傳統的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因教學理念落後,教學模式陳舊,作文教學效率不高。要構建有效的作文教學,還需從學生主體出發,讓學生對寫作產生興趣,通過對模式的改革,讓學生在探究中形成一定的方法,這樣才能循序漸進地推進作文教學改革。
一、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讓學生想寫
在高中作文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每次作文課,總有一些學生唉聲歎氣,甚至“談作文色變”,很多學生怕寫作文,不想寫作文,作文成了學生發展的“攔路虎”。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學生之所以害怕寫作,是因為對寫作沒有興趣,不知從何寫起,隻能拚湊了事,自然會產生懼怕心理。同時,因高中學習時間緊、教師教學進度快、作業負擔重等原因,很多學生用在寫作上的時間不多,往往是馬虎了事。學生寫作興趣的缺失,讓寫作教學陷入了困境。
要讓作文教學走出這種學生怕寫、教師難教的困境,首先還得從學生的興趣激發著手。首先,要降低寫作要求,從基礎抓起。在寫作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是布置了要求後就讓學生獨立完成,學生寫作後字數不夠要被批評,中心不明確要挨罵,久而久之,學生也就對作文失去了興趣。降低寫作要求就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布置作文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將學生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然後組織寫作。如寫600字的議論文,低層學生隻需抓住論點,能找到一定的論據,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盡量寫足字數即可;中層學生則要在保證字數的基礎上提出論點,明確論據;高層學生則要三個要求兼顧。隻有針對學生的差異提出和學生實際相符的要求,才能讓學生願意寫作。其次,要從學生實際出發組織寫作教學。如在“寫景要抓住特征”教學中,教師從學生喜歡的景物談起,通過話題“我最喜歡的一景”,引導學生表達交流“為什麼這個景物會會吸引自己”,然後過渡到景物的特點分析和交流。如此,學生通過交流把握主要特征,摒棄了以教師為主的講授模式,主動參與寫作過程,激發興趣。
二、改革作文教學模式,讓學生會寫
在高中作文教學中也不難發現,很多學生想寫作文但寫不好,往往存在文不對題、中心不明、結構混亂等問題,而一些教師喜歡將此歸結為學生不認真。其實不然,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將自己的情感或觀點表達出來,方法的缺失必然會讓學生在寫作中出現各種問題。從傳統作文教學模式來看,教師布置要求、學生寫作、講評是基本流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隻是根據教師的要求憑借經驗寫作,至於如何確定主體、擬定提綱,學生心中不是很明確。如此,學生的寫作就過於隨意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