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校本研究的初中記敘文題材使用分析
作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張宗英
摘 要: 教育部出台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初中階段的教學目標,但每個學期的具體教學目標卻沒有明確指出,給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活動帶來了消極影響,使得記敘文寫作教學長期處於低效狀態。為了增強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效果,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加強對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現狀的認識程度,並基於校本研究,及時采取完善對策。本文針對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活動效率不高的現狀,同時基於校本研究的初中記敘文題材的使用緣由,從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完善教學內容、優化校本材料編寫三個方麵,提出校本研究的初中記敘文題材使用策略。
關鍵詞: 校本研究 初中教學 記敘文寫作 題材使用 完善對策
伴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對初中教育教學活動提出嶄新的要求,題材的使用已經成為初中記敘文寫作中的重點內容。目前,我國的初中語文教學大都立足於校本課程之上,校本材料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為寫作教學帶來了助益,終將成為未來寫作教育發展的推動力量。
1.基於校本研究的初中記敘文題材使用緣由
一篇優秀的記敘文不僅取決於作者的立意、結構布局和語言的運用,還在很大程度上和選材有著直接關係。作文題材大都從生活中得來,對於學生來說,盡管看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很多學生難以在下筆的時候真正將題材和生活聯係在一起。在這種情形之下,如何有效開展記敘文寫作教育,使學生學會題材的使用,成為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對於學生而言,其自身經曆和知識積累是不盡相同的,所以麵對給出的題目想到的內容是不同的。對教師來說,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開展為語文課堂提出了新要求,記敘文作為三大文體之一,是考試的重點內容,如何引導學生用好記敘文題材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在以上背景之下,基於校本研究的初中記敘文題材的使用能夠有效解決相應文體,在促進學生寫作能力提高的同時,提高課堂效率。校本研究的課堂活動具有傳統課堂上沒有的靈活性和趣味性,從而達到根據學生現狀進行拓展的目的,使學生同時掌握知識和技能,並且感受到樂趣。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依據校本內容靈活選擇課題,圍繞某一個特定專題開展活動。從某種程度上說,校本的存在能夠有效推動學生主體實現個性化發展。
因此,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記敘文寫作立足於校本研究是切實可行的,終將教會學生如何運用題材,提高寫作能力。
2.基於校本研究的初中記敘文題材使用策略
2.1引導學生觀察生活
記敘文的寫作內容來源於生活,對於題材的運用,立足於學生對題材的收集和整理。首先,要學會觀察生活,所謂觀察,不是走馬觀花,而是從細微處看到大道理和不尋常的世界。譬如我們把一支筆放在學生麵前,問學生這是什麼?學生普遍會說“是筆”。其實,這就是沒有仔細觀察而給出答案,通過觀察,學生可以看到筆是什麼顏色的,上麵有沒有圖案,是新的還是舊的……這些都沒有較為完整地體現出來,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細致入微的觀察。即便在實際寫作過程中,也難免做到有血有肉。觀察之後,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做好日記,將每天自己的所見所聞通過日記形式表現出來,當然,日記並不是簡單一句話兩句話的記錄,而是要有詳細地描述。長此以往,學生在日記本上記錄的東西就會逐漸豐富起來,成為自己的內容,從另一個層麵來說,所積累的作文題材會逐漸豐富,一旦寫起文章來,人物和事件自然可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