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描繪生活, 提高作文審美情趣
作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張秋雲
作文是學生個性化的表達,是學生思想品德、思維能力、詞彙表達等各方麵的集中體現,是建立在學生原有知識與經驗基礎上的。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和臨近的體驗,放飛學生的思維與想象,不講究作文的文體與表達形式,關注學生獲取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體驗,是廣大語文教師的一大使命。教師開展作文教學必須循序漸進,讓學生敢於述真事、吐真言、抒真情。
一、教師要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
積累素材的意識是提高寫作水平的基礎,應幫助學生有意識地觀察事物,不斷搜集和積累寫作素材。細心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絢爛色彩,才能把握生活中瞬間爆發出的令人驚歎的火花,語文教師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敢於述真事、吐真言、抒真情,自然流露對生活的感受。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使他們養成觀察的習慣,獲得來自生活的真切體驗與感受,引導學生從中提煉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筆描繪生活。學生細心觀察和體會生活,就會發現生活中到處充滿美,這些正是作文時所需要的素材和要謳歌的對象。我們不難獲得這樣的啟發,要把文章寫好,首先得學會觀察,靈活運用全麵觀察、多角度觀察、反複觀察等技巧,提高觀察效率,因為觀察生活是感受生活的前提,也是寫作的必要條件。學生要投入到生活中,發現生活的美,領悟生活的情,體驗生活的理。文章貴真實,人格重誠實,對於學生來說,雖不要求其寫出傳世的文學佳作,但如果沒有一定的積累,那麼恐怕連一篇像樣的作文都寫不出來。目前,小學生寫作普遍借助範文,尋章摘句,移植情思,或編造情節,堆砌詞語,言不由衷,言語枯燥,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材料是假的,感情也是假的。教師要堅持正確的立場、觀點,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鼓勵學生在習作中寫真情實感,在日記、生活劄記中也要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是古今中外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是學生模仿的極好素材,應積極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深入分析,字斟句酌,讓學生對範文深讀慎思,仔細領會,潛心學習,並從中吸取營養,借鑒其章法技巧,拓展思路。寫一段話或寫一篇文章,一定要把自己想寫的事情老老實實地寫下來,不誇大,也不縮小,不說假話或大話,要寫真心話,寫樸實的、有真情實感的話。教師要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建造觀察材料庫,積累大量觀察材料,為寫作提供豐富素材,促進智力發展。寫讀書筆記可以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閱讀時,要摘錄書中的優美詞語,妙語妙句,精彩片段,並反複吟誦,隻有經過長期積累,語言才會豐富,寫作時大量生動的語句就會湧向筆端。這些是自己觀察生活的真實具體的記錄,不主觀臆測,不憑空編造,用積極正確健康的思想武裝學生的頭腦,用全方位多角度多側麵的思維方式思考社會與人生,隻有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真正活躍,思路才能真正打開。選擇與範文相近的事物,借鑒與範文相同的方法,采取與範文相仿的結構,運用與範文相似的句式,通過模仿指導,幫助學生將閱讀所得轉化為自己的表達方式,引導學生模仿,不僅能引導、開拓、校正學生思路,還能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消除學生作文時的畏難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