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課堂教學中無聲語言的合理運用
外語教學與研究
作者:唐葉
摘 要: 無聲語言,又稱形體語言,簡明易懂。在課堂上是有聲語言的重要補充。在教學中恰當而適時地使用,能使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就課堂教學中無聲語言運用的意義和運用策略展開論述。
關鍵詞: 課堂教學 無聲語言 意義 運用策略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體”。作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深刻體會到:教學不是教師一言堂的“獨角戲”,而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比演戲還要複雜的活動。要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孜孜不倦地追求課堂教學的藝術性。而無聲語言可以說是對提高教學藝術起到積極作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課堂教學中無聲語言運用的意義
任何教師在講課時都不會也不可能使用絕對單一的語言方式表述、傳遞知識信息。教師在運用有聲語言講課的同時,常常伴隨相應的手勢、表情、動作、眼神等無聲語言,借以增強表達效果,加深學生印象,或者彌補口頭語言的某些不足。這種教學中的無聲語言,是知識信息傳遞重要的、不可忽視的方式和手段,更是有聲語言的重要補充。“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伯特的實驗表明:信息的總效果=7%的文字+38%的聲音+55%的體語”。還有科學家經過測試得出結論說:“人的記憶,80%是靠視覺實現的。”無聲語言運用在語言教學中就是以視覺代碼代替有聲語言的聽覺代碼。它雖是無聲的,但它表達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一個眼神,一個點頭,一個手勢都可以傳遞一條信息,表達一種情感。因此,恰到好處地運用無聲語言能使課堂教學錦上添花,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1.無聲語言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上課時,大信息量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常使教師忙於頻繁切換而忽視與學生無聲語言的交流,還會不自覺地加快講課節奏,極易引起學生的疲勞;同時教師因忙於介紹教學內容,不能及時捕捉學生反饋,導致師生交流失敗。為了克服這種現象,除了要找出學生的主觀原因外,教師還要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善於運用無意注意規律使學生注意於教學活動。在英語課堂上,教師講課時聲音的高低、語速的快慢、教學內容的新穎等都可以成為對學生無意注意的刺激。而教師在講話時所伴隨的手勢、眼神、表情等非語言行為則是最具直觀作用的”,間接地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如眼神的運用不僅可以與學生交流思想,而且可以輔助言語控製課堂。再拿表情講,麵部表情傳達給學生的意思有時比語言更真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若能善加運用無聲語言,就會成為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一個利器,既有助於更準確更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又能讓學生更專心地聽課,更積極地思考,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興趣,以期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2.無聲語言能幫助學生接受和理解知識。
在英語課堂上,無聲語言作為一種輔助性教學手段,具有很強的形象性和分析性,能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有時比語言解釋得更清楚,更直觀明。例如,在學習一個動詞時,教師配上一個簡單的動作,給予學生一些提示,學生就可以理解詞意,這可能要比教師用英語反複解釋更準確,而且學生印象深刻,不易忘記。又如,學生有時對於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使用的英語不可能完全都懂,這時教師可以借助動作或表情進一步表明自己的意圖。而教師的語言詞彙量和口語表達能力有時會在運用英語解釋語言知識時受到限製,尤其是講解一些抽象的或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時,無聲語言能擔當非常好的幫手,彌補這方麵的不足,增強有聲語言的表達效果,使教學目標在潛移默化中順利實現,收到無聲勝有聲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