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讀先行,開渠導源。
品讀是對文本的再理解,通過品讀熟悉句子和篇章結構,認識上下文聯係的規律。同時要重視內容,吸取有用的語言,為下一步的寫作積累素材,不僅要讀通、讀順,還要品出語言的“滋味”。然後,教師可引導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討論,在交流中自主地獲取寫作的資源:思想、觀點、語言等,這是一個內化知識和形成能力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文字材料、圖片、錄像等創設情境,這種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感情,使學生在語言輸入的同時產生一種輸出的欲望。
2.分層導寫,水到渠成。
寫作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諸種心理活動的過程,與寫作關係十分密切的生活、環境、生活經曆、知識體驗等存在個體差異,必然使每個學生的寫作心理活動的形式、水平、內容等蒙上鮮明的個體色彩。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因人製宜,因材導寫,提倡學生開展兩人或數人小組活動,通過討論合作完成寫作。
(1)審題和議題。審題是寫作的第一步,隻有審清題意,才能按照題意構思具體內容,首先要理清、明確寫作任務的主旨及要求。
例如:高中英語模塊一第五單元的主題是人物介紹,筆者設計了一堂以“My English Teacher”為題的人物寫作課,采用了學生自主導學模式。
根據作文題目,教師提出一兩個問題,讓學生采取頭腦風暴法,在短時間內讓學生自由地、盡可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挖掘出各種有用的信息。老師這時的任務就是把學生談到的東西板書在黑板上,然後對這些東西進行取舍,幫助學生編製一張腦海圖,促進學生的思考,激活學生與寫作任務相關的知識網絡。通過簡單複習回憶本單元的閱讀課文的框架,學生自主討論,共同明確寫作的三個段落結構:
開始段落:the English teacher’s personal information.
正文段落:what qualities the English teacher has as a good teacher.
結尾段落:the writer’s feelings about the English teacher.
(2)起草初稿。經過前麵的準備工作,接下來就是要讓學生盡快地將他們腦海中的這張Mind Map草擬成文,也就是實際運用英語進行寫作的過程。對於開始段落所需的教師個人信息,引導學生利用記敘文六要素(who,when,where,what,how,why)向教師進行提問,通過教師的回答,學生輸入教師個人信息,然後小組討論,對所得信息進行梳理。對於正文段落,組織引導學生Brainstorming: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the English teacher has as a good teacher?讓學生羅列教師的許多優秀品質,然後引導學生從中挑出三個品質,展開細節的描寫。對於結尾段落,通過前麵兩個段落的寫作,學生對教師了解的深入,自然流露出對教師的好感,所以稍加引導,就能很自然地寫出對教師的感情。
每個段落列出提綱後,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啟發,把腦海圖的信息形成一個文章的初步框架。將各要點擴展成句,再將主題句擴展成段落,各段落按照邏輯順序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最終形成一篇語意基本連貫、有一定層次的初稿。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要介紹一些必要的過渡詞語給學生(比如:表先後次序first,second,then,表遞進also,in addition,furthermore,表對比on the other hand,on the contrary,表總結的in a word,in general等),使得句子與句子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連貫。在整個起草過程中,由於學生的英語水平有限及現實存在的個體差異,思想到位而語言能力尚未到位的情況在所難免,教師應鼓勵小組學生多方麵合作,充分利用學生之間的“信息差”, 促使他們更好地完成起草這個環節。寫作的過程符合新課標的 “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