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一個優化方案:側重閱讀策略訓練
基於該教學設計的不足和局限,筆者對該教學設計提出了第一個優化方案,這個優化方案設計了閱讀策略訓練課型。該方案的適用性較廣,既能幫助基礎較薄弱的學生進行閱讀策略訓練,又能為基礎較好的學生提供深入批判思考的機會。與原教學設計相比,該優化方案做出了如下的改進。
1.更加關注廣告文體的特征。
與原教學設計相比,該優化方案的教學目標關注文章大意及尋讀信息的閱讀策略。除此以外,還關注辨析事實與表達觀點的語句,強調廣告文體的基本特征;要求學生找出廣告文體特有的表達方式,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批判性地思考。
該方案的教學目標設計充分考慮廣告文體的基本特征,以幫助學生了解廣告文體的社會功能和交際目的,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廣告這一生活中常見的文章體裁;並引導學生批判性閱讀及思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2.凸顯廣告體裁的社會功能。
該優化方案引導學生判斷文體,判斷作者寫作意圖,思考廣告的真實社會功能:宣傳目標產品以達到商家盈利的目的。在該語篇中,作者宣傳該課程的真實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學生來參加該課程以實現盈利。該設計凸顯了廣告體裁的社會功能,這是真實的語篇交際功能。這一環節的設計真實有效,能調動學生原有的社會經驗,為學習語篇服務。
3.重視廣告體裁的交際目的。
廣告的功能是為了宣傳產品實現盈利,廣告作者在宣傳產品的過程中,使用的語言不免含有誇讚成分。該方案引導學生分辨事實與觀點,重視廣告體裁的交際目的,推斷作者暗含含義,並批判性思考作者觀點是否可信。
在該環節,教師呈現四個例句:“We can offer you great summer English courses.” “Our teachers are well trained and have a lot of experiences.”“The courses last for 4, 6 or 8 weeks.” “They start at the end of July.”提問學生他們是否完全相信這些廣告描述。學生反饋前兩個句子不完全可信,後兩個句子是可信的。教師因勢利導,及時追問四個句子有什麼區別,引導學生觀察,得出前兩個句子為作者觀點、後兩個句子為事實的結論。引導學生辨別廣告中常見的作者自我誇讚語言的可信度,緊接著追問學生通常如何區分觀點和事實的句子,引導學生關注表述觀點時常用到的形容詞。
該環節的設計引導學生利用原有的社會經驗批判性地閱讀,觀察、體驗、總結辨析事實與觀點的閱讀策略,讓學生體驗式地感知與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與原始教學設計相比,該優化方案對廣告文體的處理更深入。該優化方案凸顯語篇的社會功能,重視體裁的交際目的,訓練學生運用所學技能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這些都是基於深入的語篇體裁分析而設計的。在批判性思維的引導方麵,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訓練學生開放思想及理性分析,並且培養學生對自己的理性分析能力的信心。該方案幫助基礎較薄弱的學生進行閱讀策略訓練,也為基礎較好的學生提供深入批判思考的機會。然而,這一方案依然有局限,它過多關注閱讀策略的訓練,忽視內容與文化,對於語言基礎較好的學生而言,該方案並沒有提供真正運用所學語言的機會,沒有很好地體現語言的工具性。
四、第二個優化方案:讀寫結合課型
為了解決上文提及的第一個優化方案的不足,筆者設計了第二個優化方案。第二個優化方案為讀寫結合課型,增加了讀寫環節。在這個方案中,學生真正與文本對話,在輸出環節,學生有機會運用所學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個優化方案的適用對象為英語語言基礎較好的學生,他們能夠批判性閱讀所學語篇,並且有興趣有意願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