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規範性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教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全神貫注地傾聽;發散學生思維,使其較快地理解教學內容,掌握運用要領,產生美好的情感體驗;教師的示範、表情、手勢等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能夠有效地指導學生做好練習,協調聽、練、看、想等活動。教學活動的規範性是建立在科學性與藝術性統一的基礎之上的,教師要自覺地用教學規律作指導,追求教學活動的和諧、協調、新穎和高效,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使學生獲取美的體驗與滿足。設計體育教學活動時要以科學性為前提,以體育教學規律為基礎,按照美的規律設計教學活動,積極地進行藝術創造,追求活動的協調、巧妙、簡潔、富有成果和高效率。
3.多樣性原則
體育教學活動的設計要體現出多樣性,體育教學需要多種活動相互配合。同時,為了完成某一教學任務,可能采取幾種不同的活動形式。對於體育能力不理想的學生來說,單調的活動會使他們喪失興趣,注意力渙散。而教學活動多樣化恰好能保持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強化學習效果,促進學生全麵發展。但是,如果活動的種類過於複雜化、頻繁化,則會加重學生負擔,使學生感到疲憊,失去興趣。因此,在設計體育教學活動時,要注意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及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展水平出發,使其難易適度。
4.學科性原則
體育活動設計要注意體育學科特點。體育教學活動應該符合體育認識過程規律。對於一般的認識過程規律來說,體育認識過程規律有其特殊性,是一般的認識過程規律不能完全地概括和反映的。作為學科教學活動,體育教學活動自然應該具有體育學科特點。隻有這樣,才能使學習者具體、真實地了解體育認識過程。例如,在設計體育教學活動時,要充分注意體育實踐活動、體育思維活動及它們的相互配合,要充分注意體育語言和體育科學方法的應用。為了體現體育學科的特點,設計主體要注意了解和研究體育學科的特點。
5.實效性原則
體育教學活動設計是對在教學實踐中將要進行的具體活動的預先構想,這個預想要講求實效,不能流於形式。教學活動設計要特別注意從學生現實的身心發展水平出發,講求實際效果。教師要不斷積累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方法,提高體育教學活動設計質量。一項活動總有其主體、客體和媒體,有一定的內容、形式和時空結構,有一定的目的、過程和結果。一般說來,體育學習活動過程可以劃分為“發動—定向,感知—預備,練習—形式,再練習—鞏固,應用—創新和檢驗—調控”等階段。在設計體育教學活動時,除了要對各項活動的要素作出明確規定以外,還要規定各活動之間的邏輯關係及其空間和時間關係。
參考文獻:
[1]胡淩燕.新課程三維目標教學操作叢書(初中體育與健康)[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11.
[2]毛振明.初中體育教學策略[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