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創新教育(1 / 2)

論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創新教育

信息技術教學與研究

作者:何歡歡

民族振興的希望在於創新人才,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創新教育。基於信息技術課的特點,信息技術課程“新課標”新增了“行為與創新”教學目標,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各種與信息技術教育有關的創新設計與開發活動,培養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這是新課改中的亮點,是區別於其他學科的一個顯著特征,對於初中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及提高必將達到“革命性”的效果。初中信息課堂中創新目標如何實現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認為應該采用以下策略。

一、激發學習興趣

培養創新意識與興趣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先導,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感興趣時,他就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探索。學生學習,要有正確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才高,隻有感興趣,才會有動機,這樣思維活動才得以啟動運行,獲得信息,檢驗信息,使自己的知識水平由量變到質變,才能結出豐碩的成果。因此,隻有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在學習中逐步培養創新意識。信息技術課主要學習的工具就是計算機,在利用計算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重視挖掘和體現信息技術課程的趣味性,教學軟件的選擇要注意操作難度,所教內容要適當,而且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娛樂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生動的寓教於樂的學習軟件將教材中有關內容生動地展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形象活潑。

二、注重教學藝術

自從多媒體手段被喻為“教育係統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以來,並不是說隻要在多媒體教室上課了、使用了電腦、使用了投影就算運用了多媒體,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單純的課堂教學,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嗎?答案是否定的,教學《計算機的組成》——純理論的課,不容易使學生感興趣,我從學生見到過的計算機外觀入手,講計算機軟件和硬件、計算機的硬件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我用準確而幽默的語言、恰當的比喻,將抽象的名詞具體化,專業的語言生活化;為了強化記憶,還設計了一張圖,如“計算機五大部件”——我用五個圓圈表示,將這五個圓圈按一定的位置擺放,如“最靠左右兩邊的圓圈”——用來表示“輸入、輸出兩大部件”。像這樣的比喻形象而生動,學生很愉快地接受“枯燥”的電腦知識,教學效果非常好。當然,這樣的課要求老師有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

三、利用小組合作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估計沒有哪個學科在體現學生的差異方麵有信息技術課這樣明顯。種種主客觀原因造成在計算機課上,有些學生可以說是一點就通、舉一反三,不少學生基礎較弱,學有困難。這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果教學內容太淺了,基礎好的學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點,基礎差的學生便不能接受。為了解決這個實際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組協作學習的方式,組與組之間實現資源共享。

具體方法是將不同層次的學生搭配編組,推選基礎較好的學生做小組長,平時上課時由小組長負責檢查、指導組員的學習。因為現在都是兩人一機,有些基礎差的學生常常會跟不上教學進程,這時就由小組長擔當起小老師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綜合性較強的任務時,不僅同組學生要互幫互助,組與組之間也要利用局域網,實現資源共享。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而且能讓學生懂得協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