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將教材用好、用活、用實
信息技術發展迅速,更新較快。教學中結合學生實際和教學需要,基於教材又不完全拘泥於教材,針對教材的不足進行適當改進和補充,積極更新教學內容,使信息技術教學體現出先進性、實效性和應用性。活化教材,通過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學習方式等方法,讓靜止的、抽象的、死板的教學內容活潑生動,增強教學感染力和吸引力。使教材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三、理論聯係實際,加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信息技術具有技術性高、實踐性強的特點。教學中我們應努力做到理論聯係實際,將知識傳授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將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貫穿教學全過程。
1.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
在教學地點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和使用上,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靈活調整。理論性知識在教室中配合實物、模型的講解,比在機房中麵對計算機的效果要好;而軟件操作,則可通過在機房教師用多媒體演示、學生現場動手操作的方式進行。同時在理論性知識講解過程中要注意和實際應用相結合,聯係信息技術解決其他學科的問題,信息技術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當代最新科技成果,等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安排學生多上機操作,掌握技巧,提升技能,使理論知識進一步得到驗證、鞏固和深化。
2.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和創新。在教師教法上麵,理論課可以采用頭腦風暴的方式,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方位大膽地展開想象,提出自己的獨創性想法;提問發散性的問題激勵學生積極思維;激勵學生大膽猜測,重視直覺思維;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路提示而不直接告訴答案,等等。上機課時啟發學生用不同方法完成操作任務;擺脫思維定勢,獨辟蹊徑,不局限於課本和老師的講解;布置開放性的上機任務,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等等。在學生學法方麵,鼓勵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具體在教學過程中,接納和讚賞學生的任何奇特想法和提問;重視學生學習策略和方法的獨創性;鼓勵發散性思維和一題多解;及時向學生介紹計算機界的最新動態和楷模人物,促進學生見賢思齊;引導學生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組建計算機興趣小組;在信息技術考試測評中,增加開放性問題的比重。
總之,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隻有在日常信息技術教學中,堅持基礎性與實用性相結合,注重學生基本信息素養培養的同時,將信息技術與現代社會的發展和應用相結合,注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才能全麵實現信息技術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吉慶.信息素養論.上海教育出版社.
[2]肖友榮,鄭全軍,符傳誼.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教法.中國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