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探究教學原則, 提高探究活動質量
理化生教學與研究
作者:王強
探究式教學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探究事物的規律,通過“做中學”完成相關學科的學習任務。物理學科教學以實驗為基礎,物理探究實驗教學突出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親自參與探究實踐,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
一、澄清模糊認識,走出探究實驗誤區
在新課程學習和教學實踐研究中,由於一些教師對探究實驗教學理念理解的偏差,導致師生在探究式教學活動中步入誤區。
1.探究目標不夠明確,表現出一定的盲目性。
明確探究目標和方向,是搞好探究教學的前提。探究活動要求教學中的各個環節都指向探究目標。隨著探究活動的開展,具體目標不斷實現,學生就會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產生成就感,這將積蓄為學生的內部動力,激勵其繼續邁出探索的腳步,收獲更多的探究成果。但是,實際仍存在探究目標不明確、探究活動偏離目標的現象。如引導學生探究並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執教者設計了兩個活動:一是判斷電路是串聯電路還是並聯電路,二是判斷電流的關係。這些都是探究實驗,但這兩個活動是遊離於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外的,表現出很大的盲目性——本節課教學的主題,是探究並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訓練連接電路和使用電流表的技能、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所以,教師沒有必要花很多時間開展這兩項探究實驗活動。
2.沒有處理好“自主”與“主導”之間的關係。
探究式教學務必須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不能忽略教師的指導作用。隻有辯證地處理主體與主導的關係,才能使探究活動走向深入與有效,才能使學生的探究能力不斷提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一些指導常常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剝奪了學生嚐試錯誤和從教訓中學習的機會。那種傳統式的“挖坑式”的探究活動(教師挖坑似地設計好一個個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往“坑”裏跳)看似有序,實則限製了學生思維,扼殺了學生個性,這是一種隻要“主導”而不要“自主”的體現。
3.沒有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式教學。
在一些教學活動中,表麵上看似開展了探究,其實不然。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極力讓學生朝著預設的方向思考,以教師的問題鉗製學生思維,控製學生的行為。學生猜想和假設的機會被剝奪,自主探究的空間被霸占,而且所有操作行為的主體都是老師。在這樣的探究活動中,學生的活躍程度是很低的,失去自主發現的機會,創新思維的“火花”常常被澆滅。
二、遵循探究教學原則,提高探究活動質量
物理探究實驗是指教師不直接告訴學生相關知識或結論,而是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並提出疑問,再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和實驗能力,自主開展物理實驗探究的活動。學生在觀察現象和獲取相關數據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實現認識上的提高。探究性實驗既關注實驗結果,更關注實驗過程,希望通過學生親曆實驗獲得感性上的真切體驗。
探究性實驗的重要性對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至關重要,為提高探究實驗的實效性,筆者認為教師務必遵循如下原則:
1.適度性原則。
“適度”,既指探究內容的難度要適度,又指探究的時間要適度,從而讓學生“可接受”。太難,學生望而生畏、無從下手,會產生畏難情緒;太簡單,沒有挑戰性,學生會失去動力,產生輕視思想。所以根據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探究實驗應走在學生發展的前麵,保證所探究的問題通過學生的一番努力完全可以解決。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指出,學生在接受新知前頭腦並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已經擁有一些相關知識。學生已有的知識如果與將要學習的新知識、新概念或命題之間存在某些聯係,已有知識就會對接受知識產生積極影響。教學的作用是幫助學生找到新知的生長點,激活新舊知識的內在聯係,促進新知的內化。如執教“電路和連接方式”這一內容,筆者要求學生用提供的器材連接成一個電路,使兩個小燈泡同時發光,並提示學生連接方式越多越好,連接成實物圖並畫出電路圖。當學生畫好電路圖後,筆者要求對它們進行分類,然後給出串、並聯電路的概念;接著師生一起分析串、並聯電路中電流的流向及電流路徑。這樣設計並開展探究實驗,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遵循認知規律,注重邏輯聯係。即通過激活學生已有知識及相關能力,進行提取與綜合運用,推進探究活動的進程並最終獲取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