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農村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的審視與透析
理化生教學與研究
作者:閆長軒
一、對教學模式內涵及其形式的理解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下,影響特定教學目標實現的教學活動諸要素,在一定時空範圍內形成的,以教學程序為其外在表現形式的一種教學實踐活動結構。關於教學模式,我國的教育專家和一線教師總結出許多有用的教學模式並進行了推廣,如上海育才中學提出的“讀議講練”教學方式、教育家魏書生提出的“自學六步法”教學模式,等等。仔細研究這些模式,依據其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麵:一是“指導—自學”式的教學模式,即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鑽研教材,然後展開討論交流,弄清疑惑,再進行相關的鞏固練習,最終實現教學目標;二是“引導—發現”式的教學模式,即教師提出一個核心問題,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發展學生思維;三是“參與—活動”式,這種模式既適用於課堂教學,又適用於課外活動,是一種比較新穎的模式,在教學研究中曾引起一定反響。在物理課堂教學領域,教學研究者總結出諸多的教學模式,如關於物理概念教學的“激趣—引探”式,關於物理規律教學的“猜想—實驗—探究”式;關於物理實驗課教學的“導入—操作—分析”式;關於物理習題課教學的“研討—指點—操練”式;等等。總之,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和實際課堂教學方法之間的聯係橋梁,好的教學模式既能確定教學的思路和方法,又不會束縛教師手腳,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對農村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的審視與透析
1.灌輸式、注入式的教學模式仍主宰課堂。
盡管課程改革的大幕早已拉開,諸多教師已投身教改潮流,悄悄改變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但仍有一些教師受應試教育影響,行動較遲緩,理念沒有更新。表現在課堂教學上就教學模式單一而陳舊,仍采用的“傳遞—接受”式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通過教師的係統講授使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獲取大量知識。這種教學模式無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激發,師生之間信息傳遞是單向的,教師隻管“唱獨角戲”,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被動地聽,往往會表現出倦怠情緒。同時,這種教學模式麵向全體學生講課,不顧及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思想不能貫徹教學始終,使課堂教學始終處於一種封閉狀態。例如,一位教師教學摩擦的分類及滑動摩擦的內容,教學模式單一死板,教學程序表現為“演示—提問—矯正—總結”幾個環節,結果是抑製學生思維能力發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鍛煉與提升。這是比較傳統而落後的“傳遞—接受”式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在物理課堂上占主導地位,“重教輕學”和“重知識輕能力”的傳統教育觀念仍未得到徹底轉變,其結果一是缺少過程體驗和感受,科學方法、能力的培養不能得到落實;二是導致學生對一些重要知識點的理解不透徹;三是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忽視對學生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
2.教學模式的使用存在跟風現象,流於形式。
目前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存在的另一問題是缺乏對各種模式內涵的挖掘和理解,跟風現象嚴重,沒有真正領會新模式的內涵和理念,不根據自己的實際學情,哪種時髦、哪種熱鬧就盲目地選擇哪種。一些老師為了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把權力索性都交給學生,課堂上由學生信馬由韁、漫無目的地學習,主導、引領全拋擲腦後,成了“冷眼旁觀”的局外人。譬如,一些教師認為小組合作實驗、小組合作討論是新課改教學的主流,每節課都讓學生成立學習小組,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交流活動,不管討論的內容有沒有價值,是不是教學重點或理解上的難點,一律拿來討論。例如,一次公開課上一位教師執教“溫度計”的相關內容,課堂上多次組織小組討論,表麵上課堂氛圍很民主,再加上學生的演示實驗和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散發出現代課堂的味道。但仔細審視是這一環節教學的主題,即“探究溫度計的原理和製作過程”被忽略,學生的討論沒有抓住重點問題,缺乏討論的價值,為討論而討論。筆者認為根據這一部分教學內容的難易,此時的教學模式選用“引導—探究”式比較適宜,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