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內容整合。化學教學中經常要對不同時期的學習內容進行比較、歸納、概括、總結。例如化學實驗的複習,用常規手段複習,教師很難把課程標準中要求掌握的儀器裝置一一畫出,也不可能把演示過的實驗再演示一次。而利用電腦模擬或錄像,再現實驗裝置、實驗過程和現象,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有利於比較、加深理解記憶,使學生的知識係統化。
3.設計好化學教學方案
化學教學方案的設計根據化學教學目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結合化學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具體情況,以及教學條件和環境,並預測在教學過程中可能引起的教與學的效果。因此,要製定出教學方案的“藍圖”必須熟練地掌握教材、熟悉學生情況、充分備課、對演示實驗有充分準備、加強學習和不斷擴大知識麵。
4.強化記憶,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化學試題中對基礎知識的考查占很大比例,這就需要記住大量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質的性質和用途等。教師要經常注意根據不同內容采用不同的識記方法,並將多種方法密切配合、綜合應用,最後達到最佳效果,這樣,就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5.問題的設置要掌握好問題的難度
問題的難易程度是問題設計的關鍵因素。問題難度太大容易致使課堂“沉默寡言”,學生處於啟而不發的狀態;問題過於簡單,容易導致課堂“唧唧喳喳”或“無人問津”,使學生處於“不思問題而熱熱鬧鬧”或“不願思索而冷冷清清”的狀態。
研究表明,那些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一定聯係,學生知道一些,但是僅憑已有的知識經驗又不能完全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說在“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上產生的問題”最能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最具有啟發性,最能使學生有目的地積極探索。因此,設計問題要考慮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的事,要以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為基點設計,使解答問題成為“跳一跳,夠得著”。
比如在教學氯氣後接著教學二氧化硫時我問:“氯氣和二氧化硫有毒嗎?他們具有什麼性質?”這樣的問題似乎過於簡單,學生沒怎麼思考就回答了,根本吊不起學生的胃口。於是我換了個問法:“你們之前都學過哪些有毒氣體?如何使其毒性消失?”這樣問難度又過高,學生答不上來。最後跟幾個老師商量了一下,認為這樣問可能較好:“氯氣和二氧化硫都有毒,若按一定體積比混合後,其毒性就會消失,原因是什麼?”對於這種問法,隻要學生聯係以前學過的氯氣的性質,經過認真的思考和分析,就能作出正確的回答。這種問題既能鞏固新知,又能聯係舊知,更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因而是有價值的。
6.布置作業,按時批改
有針對性地布置作業,每周至少一次,並做到全批全改,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及時在班上評講,並及時反饋;每章至少一份的課外練習題,要求有一定的知識覆蓋麵,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讓全體學生認真完成,並及時總結與反饋。
7.善於利用晚修
充分利用晚自修的時間,在晚自修的時候為學生布置一些任務,例如小測、在規定時間內做練習卷並做簡單講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