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動態生成, 讓化學課堂實驗 “活” 起來(1 / 2)

動態生成, 讓化學課堂實驗 “活” 起來

理化生教學與研究

作者:陳靜

1.動態生成

“動態生成”是指在教師和學生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探究合作和對話交流的過程中,臨時出現的、教師課前未曾預設的新問題和新情況。作為課堂主導者的教師,當課堂上出現這些的非預期性的“動態生成”時,不能因害怕自己的教學思路會被打亂而加以扼製,因為這些“新情況”如果很好地加以利用,則會成為課堂探究新的動力,所以要提高教育智慧,將這些“節外生枝”加以靈活處理和整合,使之成為新的、具有連續性的興奮點和教學生長點。

2.利用實驗促進化學課堂動態生成的策略

實驗,作為化學的基礎和靈魂,不僅能讓學生直觀地見證真實的化學知識和現象,豐富多彩的實驗現象還能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嚴謹的探究過程更能讓學生產生進一步探究物質變化規律的動力。但是在實驗過程中,實驗設計方法、實驗環境的變化、實驗者的操作習慣等都會使實驗中出現各種不可避免的“意外”,對於有價值的意外,教師不能置之不理,經過精心整合,就能促成有價值的“動態生成”。

2.1捕捉遷移“意外”,促進動態生成。

隨著學生所學知識的不斷豐富,遷移隨之會充斥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這是學習能力進步的表現,很多正向遷移使學生學得更靈活、更輕鬆。但如果學生在遷移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問題的關鍵,或者是雖然已經靈活地考慮到了問題的關鍵點,但由於實驗知識的綜合性,則仍會出現很多“意外”現象,這也是實驗的魅力所在。教師對於這種“動態生成”,不能看成是影響課堂順利進行的枷鎖,而應該將它作為課堂探究的引發點。

如在鈉和水的反應後,我立即讓他們預測一下鈉投入到硫酸銅溶液中可能出現的現象。學生第一反應:“鈉的活動性比銅強,所以會有紅色的銅被置換出來。”有學生立即反駁:“不,鈉金屬性太強,投入硫酸銅溶液中,應該優先跟水反應,放出氫氣,同時產生的氫氧化鈉與硫酸銅反應,形成藍色的氫氧化銅沉澱。”到底哪種現象?實驗結果是鈉與硫酸銅溶液劇烈反應,有大量氣體,燒杯中有藍色沉澱,同時燒杯壁上還有少量黑色固體。顯然從實驗現象來看,第二種預測好像更接近實驗事實。又有學生問:“那黑色物質是什麼呢?肯定不是銅單質。”“可能是氧化銅。”很快有學生回答。我給予鼓勵:“如果事實是這樣,那能不能通過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測?”學生分組討論,互相論證:“我覺得可以在溶液中通入氫氣並加熱,如果黑色的固體變為紅色,那麼說明是氧化銅。”“不行,氧化銅被氫氣還原必須在固體加熱的情況下,而不是在溶液中。”“那就向溶液中加鹽酸,如果黑色固體能消失則說明是氧化銅。”接著進行實驗,燒杯中加入鹽酸,黑色固體和藍色沉澱都消失了,說明結論正確。我又追問:“氫氧化銅是因為鈉與水反應生成的氫氧化鈉與硫酸銅反應生成的,那氧化銅是哪來的呀?”討論後得出結論:“是因為鈉與水反應放熱,局部溫度過高,使藍色的氫氧化銅分解生成了氧化銅。”

整個過程一氣嗬成,但仔細推敲,在教師的隨機應變中,卻是層層遞進,不斷地“動態生成”。學生的遷移給他們帶來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但也造成了各種“意外”。教師根據這些“意外”,巧妙地追問和引導,讓學生抽絲剝繭,一層一層為自己解圍,使他們有成功的感覺,這也是教師在學生心目中親和力和權威性成功建立的最好方法。

2.2重視“錯誤”操作,促進動態生成。

不可否認,學生因為其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和習慣的不同,對於同一問題的理解和建構也千差萬別。在實驗中,設計方法和操作習慣也有很大差異,這些差異會造成截然不同的實驗結果。教師在實驗中主動引導學生在探究的基礎上親自操作,讓學生在“錯誤”操作中體會問題症結所在,從而促進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和建構,這也是促進“動態生成”的很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