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動態生成, 讓化學課堂實驗 “活” 起來(2 / 2)

如在苯的硝化反應實驗中,教科書上對硝基苯的物理性質是這樣描述的:“無色、不溶於水、有苦杏仁味的密度比水大的油狀液體。”很多學生一看到“苦杏仁味”,非常感興趣,迫不及待地按照書本上的實驗方法動手操作起來。忙活了一陣,有些學生如願聞到了苦杏仁味,但也有一些學生沒有聞到,甚至有少數學生看到了少量白色晶體,失望的心情無以言表。到底是為什麼呢?白色晶體又是什麼呢?明明是按著書上的操作進行的。疑問來了,教師不能因為有學生已經製得了想要的產物,就一帶而過,硝化反應這一實驗中濃硫酸、濃硝酸和苯這三種反應物的添加順序和操作方法非常關鍵。如果做完實驗,教師直接進行灌輸和強調,學生是不可能完全理解並形成深刻印象的。這少數學生粗心地“錯誤”操作,是解決這一關鍵點“動態生成”的最好時機,教師應該牢牢抓住,讓學生分別仔細回憶自己剛才的操作,然後與其他學生分享比較。有學生發現了不同:“我是先加苯再加濃硫酸的”,“我在加苯之前沒有冷卻混合液至50℃以下”。“那為什麼這些不同操作會使你得不到苦杏仁味的硝基苯呢?”仔細觀察反應,分組討論後得出結論,硝化反應的反應條件是水浴50℃~60℃,非常苛刻。如果溫度過高,就會生成間二硝基苯的晶體,濃硫酸加入時溫度已經超過60℃,苯先加入或者未經冷卻直接加入,都會有間二硝基苯的生成。

這一“動態生成”資源的及時開發和利用,不僅讓學生對硝化反應實驗操作注意點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化學實驗中操作順序,操作方法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學生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科學實驗態度。

2.3質疑實驗現象,促進動態生成。

化學中的很多實驗是用於學生對物質性質的驗證,體現了科學尊重事實的原則。但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根據物質的性質和反應情況,不免會對實驗中產生的現象產生質疑,這些質疑是與自己已有知識對比後產生的認知衝突,對於這種“動態生成”,教師要在鼓勵的基礎上整體把握學生提出的質疑信息,幫助他們仔細梳理信息,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以已有認知思考和解決,這對促進“動態生成”是很有幫助的。

如在銅與濃硫酸反應實驗後,學生經過觀察,又結合反應方程式中的產物提出疑問:“老師,按照反應,應該能看到溶液變藍色,因為硫酸銅溶液是藍色的,可為什麼沒看到呢?”對於這個問題,我首先表揚這位學生,觀察現象很仔細,轉而接著問:“你還看到了什麼?”“有很多灰白色的固體!”有學生回答。“那初中我們除了知道硫酸銅溶液是藍色的,還知道硫酸銅有哪些存在形式?”“無水硫酸銅和硫酸銅晶體。”“那分別是什麼顏色的?”聽到這裏,學生恍然大悟,發現了問題的關鍵所在,立即推出結論:“白色固體應該是無水硫酸銅”。“那就由你們親自用實驗來檢驗一下剛才的推測吧!”在學生動手驗證這個結論時,我還順便讓他們複習了稀釋濃硫酸的操作方法和注意點。

3.反思

教學質量的高低不僅體現在學生知識水平的發展,更是體現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各種能力的“增值”。“動態生成”教學,教師不能因為圖省事而使課堂探究流於形式,除了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源外,更要善於開發和利用來自學生的資源,對於學生突如其來的問題,如果教師覺得可以一句話帶過而不去做必要的解釋,很可能就會因此而失去促進“動態生成”的機會,同時會扼殺學生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