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提升學習能力的策略研究
理化生教學與研究
作者:蔣麗娟
摘 要: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神奇的實驗,化學散發著獨特魅力。化學教學中應注意發揮學科自身的實驗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學習,在實驗教學中滲透對學生的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及科學探究能力等的培養。
關鍵詞: 化學實驗教學 學習能力 提高策略
1.拓展實驗,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初中化學課本(均指滬教版)上相當一部分實驗是驗證性的,且在一些實驗的設計上,傾向於把探究的過程步驟都羅列清楚,然後在過程中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所以在思維上相對比較程序化,還沒有完全放開。為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學生的思維更活躍、更深化,我嚐試將一些實驗加以拓展。
如在學習“空氣中各成分體積分數的測定”這部分知識時,課本中介紹了測定的方法。在實驗之前,可以先和學生共同分析實驗原理,然後讓學生自行思考,探討實驗方法。預習過的學生會結合課本說出教材上提供的方法——利用紅磷消耗密閉容器中氧氣形成負壓。有個別同學可能會在生活經驗積累的基礎上提出用蠟燭代替紅磷實驗。
教師可以分別用紅磷和蠟燭進行實驗對比,根據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分析蠟燭為何不行。拓展實驗,與課本中形成對照組。學生根據對照實驗的現象對比分析,更容易分析得出蠟燭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的原因。
如果學生按部就班地操作、觀察、記錄,那麼他們獲得知識的過程就會簡單、被動、程序化,而且隻知道那樣做,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那麼做。而改變方式拓展實驗後,所有的步驟過程都由學生自己推導出來,學生不僅知道為什麼,而且能注意到每一個細節問題,拓展並深化了學生的思維。
2.補充實驗,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在實驗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及學情的需要補充一些實驗,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更容易、更有效地掌握相關化學知識,而且會給學生創造出更多的思維機會。
例如在學習“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這一節內容時,學生進行其中一個性質實驗:向紫色石蕊試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會觀察到現象: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有學生根據現象得出結論: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也有學生認為是水使紫色石蕊變紅;對此立即有學生反駁,紫色石蕊試液中有水,但是石蕊沒有變紅,說明水不能使石蕊變紅。於是大家一致認為是二氧化碳使石蕊變紅。
教師課前已經預設學生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取出預先準備好的一瓶收集好的幹燥的二氧化碳氣體,瓶中放有一張幹燥的石蕊試紙。學生仔細觀察,發現石蕊試紙並沒有變紅。原來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變紅啊?那麼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試液中為什麼石蕊會變紅呢?學生陷入了沉思。
教師引導:“想一想,老師展示的實驗跟你的實驗差異在哪裏?”
學生思維進一步發散開來,慢慢有了頭緒,依據老師的引導思考得出“是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生成物使石蕊變紅的”這樣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