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進一步補充實驗進行驗證:向裝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倒入適量水,振蕩,發現石蕊慢慢變成紅色。由此進一步驗證了同學們最後的想法是正確的。這樣的補充實驗,使學生加深了對教材知識的理解,也讓學生考慮問題時思路開闊,善於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3.設計探究性實驗,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在化學教學中有些知識教材中並沒有安排實驗,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進行方案設計,然後對實驗的事實加以分析並做出結論。在設計探究實驗過程中,教師的組織要有序,要環環相扣,才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和探究的樂趣,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在學習CO2和NaOH的反應時,可以就鼓勵大家設計出能說明它們反應的實驗方案。學生進行討論,從多個角度設計了多種方案,主要分以下幾類。
思路一:借助指示劑驗證:往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無色酚酞試液,酚酞變紅;通入二氧化碳氣體,觀察紅色液體是否變色。
思路二:驗證氣體反應物產生的氣壓是否仍然存在:
A方案:用飲料瓶收集滿CO2,向瓶內加NaOH溶液,蓋緊振蕩,看現象。
B方案:在燒瓶裏裝滿CO2,燒瓶用帶導管(導管下係一個氣球)的塞子塞緊,然後打開塞子,迅速倒入濃NaOH溶液,塞緊,振蕩,觀察現象。
思路三:驗證生成物:往氫氧化鈉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氣體,再滴加稀鹽酸,觀察是否有氣泡產生。
學生再交流分析實驗方案的可行性。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分析認為:思路一不可行,原因是氫氧化鈉溶液和產物碳酸鈉溶液都呈堿性,都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無法利用酚酞檢驗反應是否發生。思路二存在不足,水也能與二氧化碳發生反應,使得二氧化碳減少氣壓變小。改進措施:將氫氧化鈉溶液改為水做對照實驗。思路三可行,利用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無現象,而碳酸鈉與鹽酸反應有氣泡產生的差異來驗證。
在這樣的實驗課堂上,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發揮學習的主動性,主動設計實驗,主動探究。教師在教學時的主導作用應發揮在探究氛圍的創設和構建可操作的探究問題上,組織和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地獲取知識與技能,體驗探究過程和學習探究方法,提高創新能力。
在實驗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策略方法很多,這裏介紹的方法隻是冰山一角,教學中還需要教師發揮自己的教學智慧,加強研究和探索,找到更多適合的方法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澤葉.化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D].山東師範大學,2007.
[2]許玉.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D].雲南師範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