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導學法” 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理化生教學與研究
作者:李茜腴
摘 要: 新課改背景下,問題導學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本文結合問題導學法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案例,研究其在教學中的策略和意義。
關鍵詞: 生物教學 問題導學法 教學策略
目前國內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逐步深入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改變課程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改變課程內容的“難、繁、偏、舊”,改變重課本知識的現狀,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情況。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探究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倡導以探究性學習方式為主,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加強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係。這就要求教師改變自身角色,從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從管理者轉變為引導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改變教學策略,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轉變,由重教學結果向重教學過程轉變[1]。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高中生物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問題導學法應運而生,它強調從問題出發進行學習,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構建知識體係,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一、問題導學法的內涵
問題導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特定的問題情境,善於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與討論,努力解決所麵臨的問題,通過解決問題主動獲取知識和運用技能,從而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實現素質教育。其基本內涵主要是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質疑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問題導學法教學模式的提出,主要目的在於縮小傳統教學理念與新課改理念的差距,幫助教師轉換教學模式,體現學生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要求。問題導學法教學模式始終要圍繞問題進行,整個教學過程是: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所謂的問題主要指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問題要有層次性、探究性和拓展性,能夠開闊學生視野和思路,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問題的答案不是課本上的,也不是教師告之的,而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究獲得的。
二、生物教學中的問題導學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它與社會、科學、技術聯係非常緊密,並且是自然科學中發展最迅速的學科之一。生物已成為自然科學的中心學科,正在不斷地向信息、技術、環境等領域滲透和融合。國內生物學科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實施並不是簡單地更換教材,它要求麵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促使學生和教師改變學習模式和教學模式。生物教師作為生物教育活動的策劃者和實施者,應該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具有更新生物學知識的能力。問題導學法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在生物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中生物學新人教版教材中設置了問題探討、思考與討論、資料分析、實驗、科學前沿等欄目,為問題導學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學習情境。並且這些欄目具有趣味性、啟發性、科學性、遷移性、探究性和實踐性。不僅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拓寬學生的知識麵,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從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使學生的知識技能、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得到提升,從而達到三維目標。
三、問題導學法的教學策略和意義
新課改要求學生改變過去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學習模式,倡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樂於探究,通過問題獲取新知識、歸納總結知識,並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因而,教師在生物教學中要利用問題導學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和總結問題。
(一)注重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近年來,情境創設已成為新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領域的熱點話題。知識隻有融入情境中,才能被吸收和消化。創設有價值有意義的教學情境是新課改的追求,有價值有意義的教學情境一定含有問題情境,能夠引發學生思考。因此問題情境的創設要具有目的性、新穎性和適應性,問題的提出要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有方向、有依據,問題的設計和表述要具有奇特性、生動性和新穎性,並且難度要適合全班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例如高中生物必修一“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學生對DNA指紋法在案件偵破中的作用略有所聞,而且很感興趣,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創設的問題有:1.DNA指紋是不是平時說的手指印?2.怎麼知道那些DNA是否來自同一人?3.DNA可以做身份證嗎?4.DNA的中文名字是什麼?讓學生分組進行合作式的討論,然後讓學生進行表達交流,回答提出的疑問,分享他們對遺傳物質——核酸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