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問題導學法” 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研究(2 / 2)

(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探究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和技能,體驗和了解探究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形成探究問題意識,提高探究問題能力,樹立科學觀的活動過程。生物學從現象到本質,經曆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家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質疑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生物科學史蘊含著許多科學家開展實驗研究的生動事例,有趣的科學發現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科學家的實驗探究過程為學生提供真實生動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探究學習,是新課程實施者的必然追求。探究問題,是學生創新思維的起點,是探究性學習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創設探究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問題,開啟思維之門。例如在學習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提出疑問: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都與蛋白質合成有關,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嗎?科學家是怎樣研究這個問題的呢?在問題提出後引導學生獨立或小組合作完成資料分析,讓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獲得知識,構建知識間的聯係,產生和形成自己的知識觀。

(三)聯係生活實際,加深學生對問題的認識。

生物新課改要求加強生物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係,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聯係學生的現實生活,在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挖掘學習情境資源,以學生的認知經驗和生活經驗作為教學活動的起點。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雖然它以實驗為基礎,但是它與生活實際的聯係非常密切。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於聯係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問題情境,則不但能引起學生對知識的共鳴,還能加深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具有重要價值。例如學習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內容,可以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係起來創設問題情境,因為學生一般都有栽花種草的生活經驗,親身經曆過或者看過做泡菜、做酸奶、釀甜酒等與發酵有關的活動,學生通過報刊、雜誌、電視、網絡等媒體獲得許多與本章節基礎知識相關的信息。這些知識、經驗和技能都是學好本章內容的基礎,也是本章內容創設問題的資源。

(四)加強合作學習,轉變學生的學習模式。

合作學習是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一起學習,教師隻是幫助者[2],教師要以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探索性為主,創設一些有意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學生從合作學習中獲得知識和經驗,懂得與人交流與合作,有助於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中,設置了許多探究實驗,這些實驗需要學生合作完成,教師要合理、恰當地運用這些資源為學生創設合作解決問題的情境。比如學習細胞中的無機鹽,教師可以根據實驗設計提出以下問題:1.植物生長發育需要哪些無機鹽?2.無機鹽對植物有哪些作用?3.植物缺乏無機鹽導致出現的症狀有哪些?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設計實驗步驟,操作實驗,得出實驗報告。這個實驗的完成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主要是在課後完成,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步驟地開展實驗,並對實驗過程給予關注,讓學生合作並順利完成實驗。

四、結語

問題導學法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化其學習能力方麵有著獨特的作用,是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的有效途徑[3]。但是教師在應用問題導學法的過程中要有目的性,重難點問題要做到心中有數,要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平等對待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問題發現、解決、探究的過程中。在教師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反饋和給予評價,還要引導學生善於歸納總結問題,結論不是探究的最終結果,而是要在結論的基礎上把問題探究推向更高的台階,實現知識遷移。

參考文獻:

[1]姬秉新,苟正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曆程與趨勢[M].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2-6.

[2]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7.

[3]茹光華,沈錚.“問題導學法”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探索,2001,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