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校人文課程建設與實施的研究
高教改革與發展
作者:鍾誌宏 鄢俊 劉民
摘 要: 文章探討醫學人文教育現狀及成因,從醫學人文課程建設與實施方麵給出可行性建議,對於深化醫學教育改革,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醫學 人文課程 課程建設
隨著傳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我國衛生服務體係和衛生服務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衛生需要,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等問題的出現,對醫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培養具有較高醫學人文素質、紮實的醫學理論知識、較強的臨床實踐能力,具有創新敬業精神,融醫療、保健、預防、康複、健康為一體的應用型醫學人才,研究新形勢下如何改革和加強醫學院校人文課程建設和實施,已經成為我們日益關注的問題。
一、醫學院校人文課程現狀
醫學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門類偏少,學時比重偏低,大學生的人文素質較差,他們熱衷於考級拿證、熱衷於上網衝浪,而閱讀詩歌、欣賞高雅音樂的不多。鑒於以上情況,許多高校開始重新修訂教學計劃,加快人文課程改革。經過幾年努力,醫學院校的人文學科建設出現了一些可喜勢頭,但總體來看還是十分薄弱的,大多數課程是依據教師的興趣開設的,缺乏學科的整體規劃,課程安排不夠嚴密,隨意性較強,課程教學質量難以保證。近幾年來,隨著高等院校對人文教育認識的重視,以及部分醫學院校合並入綜合性大學後,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師資較強,醫學院校在人文教育教學方麵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國醫學人文學科的水平離它應當承擔的責任還相距甚遠,醫學人文教育依然任重道遠。
二、醫學院校人文課程存在問題的原因
1.對醫學人文教育認識上存在偏差
醫科院校對醫學人文教育的認識,把人文教育曲解為人文學科教育,認為開設了人文課程、講授了人文知識就是進行了人文教育,沒有形成一個對學生的內化教育機製。人文知識被老師概念化地體現在教學內容中,學生僅記憶這些知識的表麵含義,而沒有理解其中蘊含的精神內涵。對人文課程的評價主要采用理論課程考核方法,采用開卷或閉卷的形式考核學生的人文知識,且考試結果與學分掛鉤,學生為獲得學分而學習。此外,醫學人文課程歸為一般素質教育範疇,沒有把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和醫學人文素質的培養結合起來[1]。
2.對醫學人文教育重視不夠
在醫學教育上,側重專業技術教育,忽視人文教育。我國高等教育長期實施文理分科,形成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長期對立的局麵。醫學教育對醫學人文教育重視不夠,單純追求專業技術的提高,雖然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開設了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但課程設置較為單一,選修課為多,課時相對偏少,教學形式不夠靈活,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3.醫學人文教育師資匱乏
我國醫學人文教育起步較晚,師資力量薄弱。一方麵,醫學人文教育橫跨醫學和人文科學兩個不同的學科領域,對師資素質要求較高,但專業從事醫學人文教育的教師非常少,醫學人文教育多由人文科學教師、醫學專業教師或醫學教育管理者兼職,醫學專業教師缺乏人文知識,人文科學教師缺乏醫學知識,教師的知識結構欠佳;較少開展對醫學教育領域教師的人文課程培訓,使得教師人文修養的後續培養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