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灌輸到啟發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曹欣欣
摘 要: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來臨,單純的灌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道德教育的新要求,為了增強中等職業學校財會專業學生道德教育效果,必須將注重灌輸的教育模式轉變為強調啟發主體自覺性的教育模式。
關鍵詞: 中等職業學校 財會專業 道德教育 灌輸教育模式 啟發教育模式
社會需要德才兼備的財會從業人員,為了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財會專業人才,中等職業學校必須切實提高財會專業學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時代在變,要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必須將注重理論灌輸的教育模式轉變為強調啟發主體自覺性的教育模式。
一、道德教育中的灌輸模式及困境
道德教育中的灌輸論認為,通過對受教育對象進行理論灌輸,可以實現對受教育對象的塑造。在灌輸論的指導下形成道德教育模式,通常對教育對象反複宣講特定的道德理論,以期實現既定的目標。由於灌輸模式操作起來比較簡單,因此理論灌輸既是傳統道德教育中極為重要的方法,又是以往中等職業學校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不可否認,灌輸模式在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甚至無法取代的作用。然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單純理論灌輸模式的不足日益暴露。
第一,受教育對象的複雜化,使灌輸模式捉襟見肘。傳統社會,受教育對象相對簡單,灌輸模式無疑是快捷而有效的選擇。但是,隨著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也變得複雜起來,這種變化在中等職業學校尤其明顯:以前學生思想單純而成績較好;現在情況則不同,他們頭腦中充滿了奇怪的想法而成績並不理想,因此對道德理論的需求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集中體現為他們接受一種道德理論之前會發問:這種理論正確嗎?就算正確,這是我需要的理論嗎?管他什麼道德,關我甚事?麵對這種發問,尤其是後兩種充滿道德實用主義和道德虛無主義色彩的發問,如果還簡單強調理論灌輸,不僅無法實現既定目標,甚至會激起受教育對象的反感。這就對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讓受教育對象心悅誠服並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須避免理論的簡單灌輸。
第二,各種道德思潮紛至遝來,使灌輸模式無所適從。價值多元是當今時代的重要特征,一方麵解放了人們的個性,另一方麵給道德教育帶來了諸多挑戰,隨著自媒體時代的來臨,這種挑戰變得更為激烈: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地接觸“新鮮”事物,隨時隨地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而幾乎不負責任。於是,各種道德思潮或意見蜂擁而至,而這些思潮或意見說得“似乎都很有道理”,甚至在有些人眼裏(尤其某些叛逆心極重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算沒有道理隻要我喜歡就行。那麼,在紛繁的思潮或意見中,究竟哪一種才可信、可行?如何讓真正有價值的道德理論深入人心並化為行動?這顯然不是簡單的灌輸模式所能勝任的,這就要求道德教育工作者轉變工作方式。
第三,教育媒介的多元化,使灌輸模式微不足道。道德灌輸模式的主要陣地是學校或課堂。傳統時代,由於受到外界影響較少,因此道德灌輸往往能起到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但是,今天則大不相同:學生在課堂上接受道德教育,更會受到各種媒介的影響,如電視、電影、網絡等。並且這些影響並非都是正麵的,如課堂上講究注重心靈美,但廣告中卻宣揚美就是白,各種肥皂劇和網上各種不負責任的噴子對課堂教育的消解作用尤其明顯,真可謂“一傅眾咻”。如此看來,僅僅在課堂上進行道德灌輸,若不能啟發學生的自覺性,很難讓追逐時髦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真正做到德才兼備。
二、道德教育中的啟發模式及實施
與道德教育中的灌輸模式不同,啟發模式的道德教育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主張在培育理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判斷與選擇,避免教育中的強製性與被動性,凸顯教育對象的主動性,因此更能適應當前實際情況。同樣,中等職業學校道德教育要想取得預期效果,必須實現從以單純的理論灌輸為主到注重對教育對象進行啟發的轉變。要實現這一轉變,必須做到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