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灌輸到啟發(2 / 2)

第一,要相信學生有追求道德的需求,充分調動學生對道德的熱情。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並不是說人生下來就是善的,而是說人生下來就具有為善的種子,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善端”(《孟子·公孫醜上》)[1]。這善的種子首先體現為人都有向善的需求。可以說,追求道德乃人類的本性之一,因為,道德上的完善及人的完善的重要方麵,這一點隻要我們反躬自省十分容易理解,沒有誰會心甘情願地做惡人,這對年輕學生來說尤其如此。因此,隻要方法得當,學生對道德教育必然會表現出應有的熱情。當然,在教育過程中,有些學生可能會表現出對道德的漠視乃至排斥。其實,如果教育者是個有心人,就會發現,排斥的背後往往是對道德或善的渴望。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認識真正的道德,不僅闡發道德理論客觀的合規律性,還要說明其主觀的合目的性,最終喚醒學生沉睡的熱情。

第二,要相信學生能夠認識道德理論的真精神,提倡探索式學習。道德教育中的灌輸模式之所以通行,一方麵因為操作起來簡單,更重要的原因是不相信學生有自覺,因此教育過程中,往往更多地告訴學生“是什麼”,而很少問“為什麼”。啟發模式則建立在對受教育者充分信任的基礎上:首先,要相信學生有向善的需求,有道德的訴求;其次,要信任學生有向善,即成為道德人的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啟發模式的道德教育提倡在探索中學習,不僅要知道“是什麼”,而且要知道“為什麼”,也就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此,學生就從簡單的道德理論“接收器”變成了道德的追求者,在與錯誤思想的鬥爭中,學生不斷發展和完善自身道德素養,最終變為外在的德行。

第三,在啟發過程中,要把握一個“度”。所謂“度”的把握,就是要堅持孔子提倡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2]的原則,不可越俎代庖。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啟發不是將一個問題分成若幹個小問題逐漸告訴學生,那種一點一點告訴的做法仍然是灌輸;啟發是在學生困惑時點撥一個可能的思考方向,是在學生有可能出現錯誤時的一個提醒,是在學生失去信心時對其探索欲望和好勝心的激活,是在學生鑽牛角尖時對其眼界、思維和心胸的開導。

第四,要有意識地將學生引向需要結果,而不能被學生牽著走。在啟發模式教育中,很容易出現無法掌控或掌控不好的局麵。因此,教師如何掌控局麵,做到既打開學生的思路,又及時將其思緒收回來;既能體現探索結果的開放性,又能保證探索結果的正確性,則需要教師深入鑽研教育教學方法,提升教育教學藝術。

第五,教師要學會賞識學生,敏銳地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發現學生的每一個進步,對這些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但賞識不是無原則地表揚,在賞識的同時恰當地點出其不足,並提出改進建議。

三、結語

道德教育是一個比知識教育更複雜的問題,要提升其有效性,必須實現從灌輸模式到啟發模式的轉變,實現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最終做到化規範為德性、化德性為德行。但是,強調啟發模式的道德教育並不是不要灌輸模式,而是要變灌輸模式為主為啟發模式為主。

參考文獻:

[1]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80.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