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非電專業《電子技術與基本技能》課程教學體會(1 / 2)

非電專業《電子技術與基本技能》課程教學體會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楊波

摘 要: 在多年從事《電子技術與基本技能》教學工作中發現一些問題:一是教材與當今社會發展嚴重脫節,不符合項目化教學要求;二是實訓場地、實訓設備受限,實訓時間不足,影響教學效果。解決方法有:一是編寫適合本校實際情況的校本教材;二是采用仿真軟件教學。

關鍵詞: 校本教材 仿真教學 項目化教學

我一直以來從事我校非電類專業的《電子技術與基本技能》授課工作。作為專業基礎課程,《電子技術與基本技能》研究的是電子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應為非電類專業學生學習後續專業課程打基礎;為他們將來涉及電的知識打基礎;也為他們自學、深造、拓寬和創新打基礎。學習電子技術與基本技能重在應用,他們應具有將電子技術應用於本專業和發展本專業的能力。因此《電子技術與基本技能》課程內容要理論聯係實際,從專業角度出發,重視實驗技能的訓練;從就業前景出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多年教學工作中發現了一些問題:

1.教材資料嚴重滯後,與現有項目化教學不相符。我們所用的教材是“廣東省中等職業學校教材編寫委員會組編”的《電子基本技能》的2005年版本,該書分為五個章節:前三章為“常用電子器件、印刷電路及焊接技術、電子產品的安裝及調試技術”,後兩章為“模擬電子電路、數字電子電路”。授課內容界限分明,各章節獨立性較強,元件和電路分開,理論和實踐分開。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時缺乏一定的係統性和可操作性,給教學帶來很大不便。並且該教材設計課時為136學時,而我校課時最多才66課時。我校早幾年已將《電子技術基礎》這門課砍掉,也就是說學生在學此課程之前所具有的基礎隻是初中物理中的電學知識。所以我們備課時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了教材內容,添加與刪減的內容很多,盡量符合項目化教學的要求,但學生閱讀時往往會提出這樣的問題:“老師講的書上怎麼都沒有啊?”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

2.《電子技術與基本技能》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實踐性很強,但我校學習本課程的班級較多,實驗實訓場地緊張,往往實踐落後理論教學幾課時甚至到最後安排不了實驗,更不要說連續性較強的綜合性電路組裝。又或者即便做了實驗,實訓元件投入不足,實驗設備陳舊,損毀嚴重,出現多人共用一個實驗台的情況,那麼就有學生趁機偷懶,想做的學生也不能盡興,使實訓效果大打折扣。

鑒於在教學中遇到的兩個突出問題,結合我校的具體情況提出解決辦法:

1.以模塊為基礎,編輯《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訓練》校本教材,所有項目盡量覆蓋教學目標的多個知識點,兼顧教學大綱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並且內容由淺及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通俗易懂,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體係。學生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最大範圍地涉及實用的實訓項目,所選項目應具備趣味性、實用性、完整性等特征。考慮到職業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每個項目的規模不要很大,知識點不可能麵麵俱到,但應該有明顯的主題或突出的重點。針對《電子技術及基本技能》課程可以開發以下項目:(1)製作整流和濾波電路;(2)組裝直流穩壓電源電路;(3)組裝多級放大電路;(4)組裝聲光控延時照明開關電路。以上項目以現實問題為內容,基本包含《電子技術與基本技能》課程的教學基礎內容和基本技能要求,以現場“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為主,教師講授和學生操作互動,突出“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教特色,讓學生在“學”與“教”中,掌握電子技術的基本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