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品德與生活教學要注重“七性”(1 / 2)

品德與生活教學要注重“七性”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曾興俊

摘 要: 作者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認為品德與生活教學要注重生活性、活動性、情境性、實踐性、開放性、直觀性和主體性。

關鍵詞: 品德與生活 教學策略 七性

品德與生活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注重實踐體驗,兼具開放型和綜合性特點的課程。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筆者認為教學中要注重“七性”。

一、生活性

兒童生活是品德與生活課程的主要內容。《課程標準》指出道德寓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麵麵。生活是道德的源泉,離開了生活,品德教育就成了空洞說教,事倍而功半。因此,教學中要緊密聯係兒童生活實際,精選符合教學主題的生活素材。

如教學《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時,就可以讓學生聯係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要用到水。從早上起床刷牙洗臉,到晚上睡覺前洗澡洗腳都要用到水;每天三餐做飯煮菜要用到水,平時洗衣服衝馬桶等也要用到水。進而體會水和我們生活的緊密聯係。還可讓家裏有過缺水經曆的同學談談沒水時生活的不便,如父母要到很遠地方取水,並說說自己當時的感受。這樣聯係生活教學,學生才能真正提高認識,培養節約用水的道德情感。

二、活動性

《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因此,活動是本課程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活動,並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活動中。

如教學《上課了》,可以設計“上課高手大挑戰”活動,分四個遊戲進行。一是洗耳恭聽:聽故事,數漢字,體驗認真聽的快樂;二是火眼金睛:規定時間看圖後說圖意,體會眼腦並用、專注做事的成果;三是口齒伶俐:倒背詞語,逐漸增加字數,訓練頭腦反應和口語表達;四是得心應手:練習眼耳腦心口並用回答問題。因為活動的開展,學生參與積極,並有效訓練上課專心聽講的能力。

三、情境性

教育家杜威指出:思維起於直接經驗的情境,他把情境列為教學法的首要因素。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兒童參與,可以讓學生獲得難以身臨其境學習的體驗、經驗和知識等。在教學中可直接呈現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或現象,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也可借助表演、視頻等再現某一生活情境;還可創設虛擬性的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或者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情境。

如教學《做好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時,可讓學生在課堂上伸伸手、彎彎腰,揀起紙屑,擺正桌椅,放好掃把,現場動手為班級做好事,體驗做好事的愉快心情。還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現生活中需要做好事的情境,如校園裏有紙屑、水龍頭沒關、放學了教室門窗沒關等,讓學生從中尋找做好事的機會,知道好事要從身邊小事做起。

四、實踐性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有一條小小的鴻溝,需要用實踐把這一條鴻溝填平。”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目標不是傳授書本上的係統知識,而是引導學生獲得經驗、形成體驗,培養學生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目標的實現不是通過知識傳授完成的,而要通過兒童的實踐。因此,教學中要讓學生多實踐、多親曆,動手動腦,參與小實驗、小製作、飼養、種植、現場調查、參觀訪問和搜集資料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