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教學《種子的探索》時,可布置學生課前親自播種,認真觀察種子發芽、生長的過程,並記錄下來;課上把豆子、蘿卜、花生、葡萄、蘋果等果實帶到學校,大家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嚐一嚐、議一議;還可把學生帶到勞動基地觀察發現種子的秘密。
五、開放性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兒童不僅生活在學校中,還生活在家庭和社區中。學生形成良好品德,單靠書上的知識和課內時間顯然是不夠的。因此,教學要打破學校、課堂的束縛,把教學時空擴展到兒童生活的方方麵麵,要向課前課後拓展,聯係學校、家庭、社區,充分利用圖書、網絡、自然環境等課程資源。
如教學《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時,課前可先讓學生調查家裏每天、每月要用多少水,並記錄下每天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要用到水,以及周圍什麼地方缺水,缺水時用水情形又是怎樣的,課上進行交流。課後還可設計“節水衛士行動”的延伸活動,讓學生出“節約用水專刊”,勸阻生活中浪費水和汙染水的行為,並記錄下自己是怎麼節約用水的,一段時間後對活動進行交流總結和評比表彰。
六、直觀性
低年級兒童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形象直觀的教學內容,他們容易理解、樂於接受。品德與生活教材以圖為主,圖文並茂。因此,教學中要注重直觀性,把學生難以理解、抽象的內容,充分利用圖片、表演及多媒體課件等現代教學技術變抽象為直觀,化繁為簡,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如教學《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時,若能把水可發電、滅火、澆花、遊泳、洗澡等用途製成圖片或多媒體課件,學生直接感知,就能更形象直觀地理解水的作用,教學效果自然更好。教學《祖國真美麗》,可通過播放祖國美麗風光的錄像,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秀麗風光;還可讓學生收集整理有關祖國風景名勝圖片、旅遊照片、視頻等,在課堂上展示、交流,並扮演小導遊等。
七、主體性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和愛護全體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要放手讓學生大膽想、充分說,主動參與、積極體驗,而不能包辦代替學生的活動。在安排活動和設計過程時,要盡可能考慮兒童麵臨的主要問題,充分考慮本地區、本班兒童生活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靈活地選用、修改或補充。學生隻有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中,才能有所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各方麵的發展,真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行為習慣。
如教學《遵守交通規則,安安全全上學》時,教師應根據當地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主題活動,而不隻是引導學生熟悉交通規則和記住交通標誌符號,或者隻根據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教學,應考慮城鄉差別,根據當地具體情況,讓學生找一找自己上學和平時經過路上有哪些不安全的地方,還可動手畫一畫進行介紹,課堂上模擬過馬路等。
相信,隻要教師們注重以上“七性”,品德與生活課堂會更精彩,學生的品德之花會開得更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