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活化教學,體現創造性
傳統教學模式過多禁錮幼兒的創造和想象空間,因此,我們要改變傳統模式,把幼兒從“課堂中學習”引領到“自然情景中學習”。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帶領幼兒到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積累感性經驗,因為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存在大量審美教育資源,如春天的嫩芽、蝌蚪、野花;夏天的知了、荷花、西瓜;秋天的落葉、果實、菊花;冬天的雪人、雪球、爆竹聲。社會生活中的房屋造型,節日街頭,人、動物的動作等都蘊涵著美感,都可以成為美術教育的內容和場所。教師可以抓住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教育資源,組織開展“生活中的畫”、“大自然中的畫”等活動,使幼兒用藝術的眼光觀察自然和生活,擺脫日常知覺的局限。投入自然,投入社會生活,從而感知、學習、收獲,讓幼兒獲得快樂的體驗,經驗的提升促進幼兒全方位發展。
五、生活化評價,賦予個性化
幼兒的美術作品稚嫩,不拘一格,稀奇古怪,卻充滿靈性的人物和故事,蘊涵著大膽的想象、無窮的創造和獨特的體驗,教師要創造條件展示幼兒的作品,讓幼兒享受成功的快樂。在“荷包蛋”教學活動後,我們可以把幼兒的作品張貼在櫥窗裏,布置在牆麵,吊掛在走廊裏,擺放在案頭上,讓每一個幼兒都有機會拉住自己的小夥伴,纏住慈愛的爺爺奶奶自豪地介紹自己的作品,讓每一位忙碌的爸爸、媽媽接送寶貝時,都能從孩子的作品中關注孩子的成長,那麼幼兒從中獲得的將是強烈的自信和對學習的持久興趣。指南指出:“肯定幼兒作品的優點,用表達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導其提高。”教師在幼兒園對幼兒的作品進行肯定和評價時,還可指導家長用幼兒的作品布置家庭環境、幼兒居室,從而個性化、生活化地評價幼兒。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以生活為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師要善於挖掘周圍環境中潛在的藝術教育價值,充分利用幼兒園、社區的各種環境因素,為幼兒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提供多樣的操作材料,組織創造性的教學活動和個性化的評價活動,帶領幼兒走進自然、走進生活,有組織、有創造地進行有意義的美術教育。
參考文獻:
[1]周德藩.走進陶行知——教師讀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1.
[2]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2012.09.
[3]教育部.幼兒園指導綱要.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