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與人相處的九個基本原則(1)(1 / 3)

第一個原則:管住自己的舌頭

卡耐基的忠告:在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曆過的“沮喪”時刻裏,如果我們不能對人說有益的好話,那我們最好還是什麼也別說。

有句久經時間考驗的名言:“你如果沒有好話可說,那就什麼也別說。”這句話應該作為大家一天之中該說些什麼話的座右銘,這真是一句金玉良言。我在這裏先講一個故事,有一位國王要求他的兩個大臣去尋找世界上兩樣東西:一件是世界上最好的,一件是世界上最壞的。兩位大臣分別出發並按照國王指定的時間回到宮中,把他們找到的並認為是最合適的東西呈獻給國王。第一位大臣打開盒子,展示出世界上最好的東西,裏麵是一條人的舌頭;另一位大臣也把盒子打開,展示出世界上最壞的東西,裏麵放的也是一條人的舌頭。

人的舌頭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好的,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壞的東西。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中有人使用一句話就使得整場氣氛熱鬧起來,也有人用一句話就破壞掉整個的氣氛。《雅各書》中就說道:“頌讚和詛咒從一個口中說出,這是不應當的。”如果說出的話對人對己是沒有益處的那還不如不說,與其說出來增加不必要的麻煩,不如“沉默是金”。因此,說話之前一定要三思,話到嘴邊停一停,要首先想明白自己要說的話是好話還是壞話。

有智慧的人總是會管住自己的舌頭,防止自己說錯了話,以至於讓流言四處傳播。

一個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學家那兒,一見麵就說:“我有個消息要告訴你……”

“等一等,”哲學家打斷了他的話,“你要告訴我的消息,用三個篩子篩過了嗎?”

“三個篩子?哪三個篩子?”這個人不解地問道。

“這三個篩子,第一個叫真實。你要告訴我的消息,是真實的嗎?”“不知道,我是從街上聽來的……”

“現在你用第二個篩子。你要告訴我的消息如果不是真實的,至少也應該是善意的。”那人躊躇地說:“不,正好相反……”

哲學家又打斷了他的話:“那麼你再用第三個篩子。我要問你,使你如此激動的消息是重要的嗎?”“不算重要。”那個人很不好意思地回答。

“既然你要告訴我的話既不真實,也非善意,更不是重要的,那麼就別說了吧!如此,那個消息就不會幹擾你和我了。”哲學家說道。

有些人就是喜歡這樣,平時不能夠堂堂正正、誠實善良,卻喜歡整天道聽途說、搬弄是非,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喋喋不休。這無論對於說話的人還是聽話的人來說都是一種困擾,是沒有益處的。這種人不是小人就必定是一個庸人。因此,會說話的人說話前要慎重地考慮一下,你所說的話是否對於事情的進展有利,或者是可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和效果。

大衛的父母離婚後,他被判給了母親,由母親來撫養照顧他。由於手頭拮據,母子二人隻好搬到另一個城市去。大衛於是也要到一所新的學校去上課,並開始重新結交認識新的朋友。這些變化讓他傷透了心。

他開始對那些父母沒有離婚的孩子感到反感,而且經常因為很小的緣故或無緣無故跟人打架。在這種痛苦的生活中,他養成了對人過分苛求的習慣。他幾乎對誰都沒有一句好話。

一天,有個對大衛的情況十分了解的同學走到他身邊。“我父母也離婚啦。”他輕聲地說,“我知道你心裏難受。不過,你得拋棄你的怒氣和痛苦。你跟別人過不去,這隻能傷害你自己。要是你沒法說點兒什麼好話,那你最好什麼也別說。”

由於痛苦,大衛最初的確很難接受這位同學的建議,但既然情況似乎變得越來越糟,他就對自己的談吐變得比較謹慎了。他經常把馬上就要衝口而出的話咽回去,若是在以前,他的這些傷害人、挖苦人的話簡直是沒遮沒攔的。他開始意識到他從前對身邊同學的關心是多麼不夠。隨著理解的擴大,他開始明白,像他一樣遭受家庭變故的不隻他一個人,許多其他孩子也經曆過令人難堪的家庭解體。大衛開始想辦法去鼓勵他們,幫助他們處理好自己的痛苦與茫然。到學期結束時,大衛的態度產生了180度的根本轉變,並獲得了那些當初由於他管不住自己的脾氣而與他疏遠了的同學的好感。

無論是誰,在家裏、學校裏或工作中,都可能經曆過精神上受到壓抑的情形。當事情進展不順利時,我們就往往忍不住責怪別人,我們或許認為,找別人的錯,能使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狀況覺得好受點兒。但也可能是這樣想的:“我不好過,你也別想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