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與人相處的九個基本原則(1)(2 / 3)

破壞性的語言,往往會產生破壞性的結果。在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曆過的“沮喪”時刻裏,如果我們不能對人說有益的好話,那我們最好還是什麼也別說。要知道,除了會給周圍的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之外,從我們口中說出的那些消極性的話語往往隻會使問題變得複雜起來。

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來說粗野和傷人的話,哪怕是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了難以應付的挑戰也是沒有道理這麼做的。正如前麵提到的那個父母離了婚的孩子,受著許許多多他無法理解、無法解決的感情和情緒的折磨。但他終於還是發現,貶低和傷害他人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客氣和富有理解的言辭,或幹脆懷著同情聽別人說話,他終於學會了幫助他人;反過來,他又受到了周圍人們的幫助,而他終於在自己身上找回了生活的勇氣。

我們要學會管住自己的舌頭,但是,真正能夠管住自己舌頭的方法就是釋放出自己內心的思想包袱,在生活的各個方麵,倘若人們背著沉重的思想包袱。這對他們自己和其他人都會產生致命的影響,因為這些思想問題所強調的是否定的而不是積極的方麵。因此,重要的是我們要懂得,創造性的思想產生於不斷尋找答案的過程之中。

當你情緒失控時,請記得:

(1)不愉快的時刻遲早會過去,如果我們的舌頭沒有闖禍,就不會留下需要醫治的創傷。

(2)用破壞性的語言貶低和傷害他人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3)不要讓衝動的情緒來幫你解決問題,它隻會將問題越弄越糟,最後連你自己都會失去目標。

第二個原則:要釣魚,就要像魚一樣思考

卡耐基的忠告:培養自己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如同從你自己的立場出發一樣——如果你隻學到這一點,就足以為你的生活道路打開新的一頁。

我有個習慣,每年的夏天,我都會去梅恩釣魚。我喜歡吃楊梅和奶油,然而我卻不會用這些東西作為魚餌,引誘魚兒上鉤。出於魚的需要,我隻用它們都愛吃的水蟲來做餌。

當然,我也可以用楊梅或者奶油做魚餌,然後和一條小蟲或者蚱蜢同時放入水裏,然後征詢魚兒的意見:“嘿,你要吃哪一種呢?”基於釣魚學問的這種思考,我們為什麼不把同樣的方法用來“釣”一個人呢?

因此,在與別人交往時,不要把對方自己都不在意的錯誤牢記在心,也不要指責別人——隻有傻子才會那樣做;要盡量了解別人,那才是明智大度、超凡不俗的人。要知道,對方之所以會那樣思考,會那樣行動,自然有他的理由。如果你能找出那個隱藏著的原因,你就會找到理解他的行為和人格的鑰匙。

有一次,愛默生和他兒子想使一頭小牛進入牛棚,他們就犯了一個一般人都常會犯的錯誤:隻想到自己所需要的,卻沒有考慮到小牛的立場。於是,愛默生用盡全力在後麵推,他的兒子則在前麵用力地拉扯小牛,而小牛也跟他們一樣,隻堅持自己的想法,隻見它挺起它的腿,強硬地拒絕離開那塊草地。雙方就這麼僵持著,誰也不肯讓步。

愛爾蘭女傭人看到了這一幕,雖然這個女人並不懂得如何寫文章,但是她卻非常熟悉牛馬牲畜的感受和習性,因此,她立刻就想到了這頭不聽話的小牛究竟想要的是什麼。女傭人走近小牛,把自己的拇指放進小牛的嘴裏讓它吮吸,小牛立刻變得非常溫馴和聽話了,順從地跟著女傭人進入了牛棚。

瞧,麵對倔強的小牛,聰明的愛默生也不如一位普通的女傭,因為他始終沒有站在小牛的立場上來思考,而女傭卻做到了。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天起,我們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個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為了我們的需要而做。

那麼,試著使自己真誠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來思考問題,站在別人的立場來說話。假如你對自己說:“如果我處在他的情況下,我將有什麼感受,會做出什麼反應?”那麼你就可以避免浪費時間和不必要的煩惱,因為“如果對原因發生興趣,我們就不會討厭結果”。

哈雷·歐佛斯托教授,在他一部頗具影響力的書中談道:“行動是由人類的基本欲望中產生的……對於想要說服別人的人,最好的建議是無論是在商業上、家庭裏、學校中、政治上,在別人心念中,激起某種迫切的需要,如果能把這點做成功,那麼整個世界都是屬於他的,再也不會碰釘子,走上窮途末路了。”

當我們迫切要說服某個人時,不妨在開口前自問一下:“我怎樣使他要做這件事?”這樣可以阻止我們不要在匆忙之下去麵對別人,最後導致多說無益,徒勞而無功。我們看看別人是如何成功做到這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