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蒙古對外貿易結構及優化問題分析(2 / 3)

5.區域結構。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區域發展特征,貿易完成主要集中在滿洲裏、二連浩特兩大邊境口岸城市及呼包二市。2012年前十一個月,完成十億美元以上貿易額的盟市共有5個:滿洲裏市,完成貿易額19.2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6.5%,占貿易總額的18.6%;包頭市完成貿易額為19.1億美元,同比下降23.2%,占貿易總額的18.5%;二連浩特市,完成貿易額18.1億美元,同比增長28.6%,占貿易總額的17.6%;呼和浩特完成貿易額15.8億美元,同比下降16.7%,占比15.3%;巴彥淖爾市完成貿易額11.6億美元,同比增長42.9%,占貿易總額的11.3%。

二、內蒙古對外貿易結構存在的問題

1.產業結構不合理。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中,貨物貿易發展迅速,服務貿易發展滯後。服務貿易中傳統的服務貿易項目如旅遊、運輸、工程承包等方麵發展迅速,但包含著智力因素的一些服務項目發展緩慢。以2012年第一季度服務貿易發展數據為例,保險、金融、電影及影像製品出口額為零,技術含量高的服務項目發展比較落後。服務貿易發展的滯後,特別是一些智力型服務貿易項目發展滯後,不僅影響了服務貿易自身的發展水平,也影響了貨物貿易的發展。比如、金融、保險業發展落後,會嚴重製約貨物貿易發展,從而影響內蒙古貿易整體發展水平。

2.產品結構不合理。貨物貿易發展走過了由初級產品為主向製成品為主的漫長過程。但目前,初級產品所占比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工業製成品所占的比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高新技術產品及資本密集型的產品增速雖快,但在貿易總額中所占比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區貨物貿易結構低度化問題。

3.市場過度集中。雖然目前我區貿易夥伴已達160多個,但主要貿易夥伴仍集中在傳統市場,即俄蒙市場。2011年全區貿易總額119.39億美元中,對俄蒙的貿易總額達到了57.38億美元,占全區貿易總額的48.1%,特別是2012年,前十一個月數據表明,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對蒙俄的貿易總計達54.6億美元,在103億美元的貿易總額中占比53%,表明我區貫徹國家向北開放戰略實施已初見成效,但對其他市場的開拓力度不夠,成效不明顯。

4. 貿易發展不平衡。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分為順差和逆差兩個階段,與我國整體發展階段與特征不相符。1978-2000年為內蒙古貿易順差階段,順差額由1978年的500萬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774萬美元; 2001-2011年為內蒙古貿易逆差階段,逆差由2001年的2.7億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25.7億美元。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為逆差階段(1982、1983年除外),20世紀90年代以來,除了1993年有逆差外,其餘年份均為順差。

5.企業優化能力弱。因我區與俄蒙邊境相鄰,邊境貿易在我區貿易發展中地位重要,但從事邊境貿易的企業多為中小企業,競爭能力較弱。截止到2011年底,全區登記備案的進出口企業6614家,出口規模超過千萬的企業僅有60家,進口規模超過千萬的企業僅有139家。我區企業整體經濟實力弱,缺乏跨國公司這類市場主體。

6.加工貿易貢獻度低。內蒙古加工貿易在各類貿易方式中占比最低。以2011年為例,加工貿易占比7.96%,不足10%。內蒙古加工貿易屬於典型的簡單加工或組裝型加工,加工貿易鏈條短,生產主要集中在下遊。零部件及原材料過度依賴進口、缺乏加工貿易中技術先進的中間材料和基礎部件的國內製造和供貨能力,與我區相關產業關聯度差,對相關產業發展的帶動性不強。大多加工貿易企業僅做貼牌生產,幾乎沒有自主產品。貼牌生產技術含量低,對加工能力要求不高,產品附加值也低,處於國際產業的低端。

三、優化我區對外貿易結構的對策措施

第一,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展外貿更大的發展空間。首先要鼓勵更多的企業加強與俄蒙在資源勘探、開發及加工等領域的合作;其次鼓勵我區有優勢的產品,如羊絨製品、汽車、裝備製造等在國外投資建廠;再次鼓勵我區企業進行工程承包及勞務輸出;最後鼓勵我區企業通過並購、參股、技術服務等多種方式與國外企業進行合作,提高我區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