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要立足於我區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加快引進我區適用的先進技術和設備,提升我區產業的技術水平,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形成以傳統骨幹產品為基礎,以高新技術產品及機電產品的出口為引領的出口產品體係。同時,要通過組建多種形式的研發平台,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幫助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擴大自主品牌產品的出口。另外,要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激勵企業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整體產業素質。
第三,繼續推進市場多元化戰略,構建我區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市場。俄蒙是我們的傳統市場,要在鞏固俄蒙市場的基礎上,采取外貿、外資及外經相互協調的辦法,進一步拓展新的市場,特別是一些發展潛力大的新型市場更應該成為我們拓展的主要市場,如美國、歐盟、日本等經濟實力強、消費量大的發達國家市場。內蒙古與歐美發達國家之間資源稟賦不同,經濟互補性強,我區應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出口我區有比較優勢的羊絨製品、綠色農畜產品;兼顧開發中東、中亞、南美、非洲、東歐等市場容量大、具有深度開發潛力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市場。通過多種形式的經貿合作與交流,加強彼此的了解,促進貿易的發展。
第四,堅持出口與進口並重的發展道路,促進我區對外貿易平衡發展。在鞏固原有進口貿易的基礎上要積極鼓勵出口貿易發展。其一要鼓勵輕工、紡織、服裝、家電及綠色農畜產品等我區具有比較優勢、國際市場需求大的行業生產能力向目標市場轉移,帶動零部件和中間產品出口;支持具備實力的各種經營主體的外貿企業、大型流通企等在境外投資建設批發市場、零售中心,擴大我區產品在當地市場的銷售。其二要利用我區與俄蒙邊境相鄰的優勢,穩步推進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拓寬與俄蒙經貿合作的途徑,帶動我區產品的出口。其三要鼓勵國內金融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服務機構“走出去”,為我區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優質服務。其四要在口岸通關、外彙結算、國際貨運方麵為一些鮮活產品開通綠色通道,加快鮮活產品進入國際銷售市場的速度。其五要對周邊國家有需求、我區有優勢的產品,如邊境小額貿易中糧食等適度放開。
第五,建立增強出口企業競爭力機製。我區出口企業大多為競爭力弱小的中小企業,在扶持中小企業的措施中應因地製宜的建立適合當地企業的政策措施,如降低扶持門檻、完善中小企業服務平台,使我區出口中小企業在真正意義上得到支持和扶持,從而增強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優化能力。
第六,利用地緣、資源優勢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助推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進一步完善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引進先進技術、更新設備和加強自主研發,增加加工貿易中技術先進的中間材料和基礎部件的國內製造和供貨能力,延長國內產業增值鏈;鼓勵加工貿易向海關監管區域、出口加工區及口岸集中,充分利用進出口通關便利條件,促進我區加工貿易的發展;建立符合國際市場規範的加工貿易稅收體係,即按增值額征稅,而不是按全額征稅,為加工貿易企業保駕護航。
綜上所述,內蒙古50多年對外貿易發展,走過了一條曲折發展的道路,雖存在問題,但成績令人矚目。未來,我區外貿發展麵臨的不確定性因素依然很多,也恰逢經濟結構調整、外貿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我區會充分利用區位、資源及國家賦予的各種政策疊加優勢,使對外貿易在經濟結構調整中謀發展、在外貿轉型升級中求生存,在規模擴張中求效益,以促進我區對外貿易可持續和協調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健,實現平衡、協調和可持續增長,國際貿易,2011(2).
[2]張國慶,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國際貿易,2011(3).
[3]張莉,構建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理論體係探討,國際貿易,2012(5).
[4]王受文,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推動對外貿易穩定平衡發展,國際貿易,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