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進出口商品BEC分類結構的國際比較分析(1 / 3)

中國進出口商品BEC分類結構的國際比較分析

國際規則與標準化

作者:高雲龍

中國宏觀經濟和對外貿易的迅速增長是國內外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國內金融領域考慮,利率政策和人民幣彙率政策在多方麵均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中國的經濟總量指標在整體上都有較好的表現,但是隨著中國入世時間越長,“入世紅利”時期將逐步成為過去。因此,為了對未來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各項指標有清晰的認知與把握,有必要對中國進出口商品結構進行分析,以挖掘其在發展中積累的問題。

一、進出口商品BEC分類國際比較的必要性

針對中國進出口商品結構的分析,一般多從生產的角度來分析中國出口產品或進口產品的附加值。通過對初級產品、加工製成品等所占比重的變化,分析中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優勢的發展路徑。本文通過利用聯合國按經濟大類(BEC)分類數據,從需求角度探討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藉以結合中國的經濟結構,分析中國經濟未來發展中在需求方麵的瓶頸現象。

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中國2011年製成品出口占比為94.7%,而歐盟27國僅為85.2%,韓國為87.8%,日本為96%,印度為67.9%,美國為77.4%。很顯然,中國的出口產業出現過度工業化現象。日本比重高於中國,但其國內土地資源以及礦產、農產品資源等比較稀缺,從而導致其大力發展製造業,因此日本96%的製成品出口比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中國緊隨其後的94.7%則顯示了中國工業發展所表現出的經濟結構失衡。

中國經濟當前和未來發展的核心問題不在於供給,而在於需求。根據聯合國按經濟大類(BEC)分類,中國在進出口商品結構方麵失衡嚴重。BEC分類方法可以將按標準國際貿易分類編纂的數據轉換為按國民核算體係框架中重要最終用途類型分類的數據。BEC分類數據基本符合國民核算體係的三大基本貨物類別:資本貨物、中間貨物和消費品。

二、出口結構對比

相對於世界平均水平而言,中國的消費品出口比重仍處於高位,盡管2011年相比2001年有大幅下降,但基本仍處於世界主要貿易國家中的最高水平(表1)。

中國的中間物品比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以及主要國家,2011年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將近14個百分點,世界主要貿易國家基本都在50%以上;中國的資本品水平明顯處於高位,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將近14個百分點,世界主要貿易國家基本都在25%以內(表2),這表明中國貿易行業的主要優勢在於製成品,既可滿足工業的最終應用,也可滿足消費者個人的需求。這樣的特征也正是中國加工貿易發達的明顯反映,即中國主要作為加工貿易產品的下遊組裝基地,完成最終成品的出口,依靠仍是以勞動力密集型的簡單加工組裝業務。這也體現出中國在中間產品生產上的劣勢,缺乏尖端中間產品生產和研發的基礎能力,不利於提高中國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

三、進口結構對比

在BEC三類貨物進口方麵,中國的表現仍然有鶴立雞群之感,與普遍經驗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多年來,中國進口的消費品比重一直在3.5%左右徘徊(表3),即使考慮第51和321兩類中所包含的消費品,消費品綜合比重仍然在6%左右,遠低於世界年均17%的水平,在主要貿易國家中,僅比印度略高。在中間貨物進口方麵,中國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約20個百分點,與部分發展中貿易大國有相似之處。在資本品進口方麵,中國與世界平均水平接近。

進口消費品比例嚴重偏低,可從三方麵來解釋:其一,這與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品出口國相對應,即中國作為世界上消費品最大的出口國,其自身的生產能力亦滿足了中國近乎全部的消費品需求;其二,中國在生產資本、勞動力密集型商品方麵具有極強的生產優勢,同時中國中低端消費品市場廣闊,中國某些進口消費品被在華外資生產的消費品所替代;其三,中國國內消費者購買力較低,也是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一種反映,國外較高質量水平的消費品無法為國內較大範圍的消費者所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