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進出口商品BEC分類結構的國際比較分析(2 / 3)

從中國消費品進口來源地看,主要為歐洲五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荷蘭),美國,日本和韓國,其占比分別為18.57%,11.00%,8.58%和5.78%,合計43.95%,同時歐洲五國,美國和日本亦是中國消費品出口最大的三個目的地,其占比分別為15.24%,22.47%和10.76%。很顯然,中國與三地區之間開展的消費品產業內貿易,其產品必然存在著質量上和價格上的差異。因此從目前來看,中國隻有極少消費者能從進口消費品中獲得福利的改善,而絕大部分的消費者尚無消費能力,因此從該結構中可以看到中國采取提高勞動力工資水平和社會福利等措施的迫切性。

四、在華外資企業與貿易結構失衡的分析

從上述中國BEC分類對比數據中可以看到中國作為世界消費品供應大國的角色,也可以發現中國作為世界中間品深加工工廠的地位。從中國進出口貿易經營主體來看,外資企業在其中扮演著異常重要的角色。自中國入世以來,整體上外資企業參與的進出口比重呈上升趨勢,最高值將近中國進出口總額的60%,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之後外資企業參與貿易比重有較大幅度下降,但仍在54%左右(表7)。這表明中國在出口中所表現出的產業競爭優勢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外資優勢與中國本土優勢的合力,而非中國本土固有的國際產業競爭優勢。

2010年和2011年兩年,中國外資製造業企業的出口交貨值分別占當年外資製造業總產值的29.92%和30.04%,若考慮在華外資企業作為出口企業的中間產品供應企業,則與出口生產有關的外資企業生產比重會更大。江蘇、廣東、浙江、山東、福建以及上海等五省一市是我國外商直接投資最集中的地區,2011年六省市外商直接投資占全國的82.37%,外資工業企業總產值占全國的71.35%。六省市的外商直接投資整體上進入製造業的比例為52%,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近7個百分點,而全國95.27%的製造業外商直接投資進入六省市,承擔著全國40%左右的出口額。

由此可見,中國製造業外企投資主要在六省市,且具有極高的出口傾向,因此可以簡單得出這樣一個推論:出口導向型外資與市場導向型外資企業在中國並沒有一個較為清晰的分界線,在六省市中有較高比例的外資製造業企業同時兼顧海內外兩個市場,隻有相對較小比例的企業完全專注於國內市場。這反映出中國經濟發展對國外需求的嚴重依賴,以及國內消費發展存在較強的滯後色彩。

五、應對結構失衡的建議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年度外資流入金額自1991年以來一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2012年進出口總額、出口額居世界首位,進口額以及經濟總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國際經濟影響力日益彰顯。但從上述國民經濟結構以及外資流向產業結構來看,中國具有明顯的獨特性,完全偏離了世界平均水平應有的合理性結構,也體現出中國內在經濟發展路徑脫離世界平行經驗的約束,在本質上體現出不可複製的經濟發展模式。

一般而言,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來自於中國的人口數量;其一體現為龐大的消費規模;其二體現為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供給。從外向型經濟發展要素來看,人口因素的兩種特征均成為中國國際比較優勢的重要來源。消費規模龐大,對於引進外資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勞動力市場的繁榮,對於國際生產基地的建設必不可缺。但是,自入世以來,中國經濟更多的依賴於人口作為勞動力因素的特征,而人口作為消費者的重要特征被忽略,這不僅僅體現在GDP結構中,在對外貿易結構中,獨特的進出口貿易結構體現出中國作為世界榜樣但難以學習的尷尬之境。麵對中國經濟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必須從四個方麵來解決或應對。

(一)從國內物價與人民幣彙率的逆反走勢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