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汽車出口發展的劣勢扭轉戰略探析(1 / 3)

中國汽車出口發展的劣勢扭轉戰略探析

國內外市場

作者:萬學軍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汽車出口保持了年均36.16%連續高增長。整車出口從2001年的2.6萬輛增長到2012年的105.6萬輛,突破了百萬輛大關,展現出中國汽車出口的巨大潛力。然而,中國作為年產1927.18萬輛的汽車生產大國,出口量僅占生產總量的5.48%,與發達國家占比普遍超過50%顯得微不足道。特別是隨著出口的不斷擴大,出口產品低端化、出口市場不穩定、國內市場根基不牢等問題愈發突顯,中國汽車出口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麵臨嚴峻挑戰,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對汽車出口戰略的思考。

一、發揮優勢戰略:當前中國汽車出口的比較優勢難以持續

當前,中國汽車出口快速發展主要依賴的仍然是低成本優勢,特別是勞動力成本,不僅在汽車製造中直接享有廉價高效的勞動力資源,而且在原材料與零配件供應、機械加工設備等方麵享有間接勞動力低成本優勢。另外,隨著汽車產業的成熟分化,越來越多的汽車設計和製造技術被中國人所掌握,中國設計開發的成本優勢也逐漸體現出來。然而,受人民幣彙率提高、勞動力以及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汽車出口的製造低成本優勢正在逐漸弱化,在設計開發方麵逐漸形成的成本優勢,則因跨國汽車公司在國內的人才競爭,無法為自主品牌汽車所專有。

作為國際國際市場的弱勢後入者,中國汽車產業發展中的另一個重要的比較優勢應是後發優勢,然而,實現後發優勢的關鍵在於後發者自身具有強有力的學習與創新能力,並因此將落差勢能轉變為發展動能,進而形成發展加速度,最終實現在國際競爭中的趕超。當前,中國汽車產業的後發優勢存在兩種情況:一是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合資技術引進,並沒有形成對引進技術有效的消化吸收,自主技術創新能力沒有得到實質性提高;二是以民營自主品牌車企為代表,通過跟隨與模仿策略從先入者那裏吸取了經驗教訓,且通過創新策略實現其後發優勢。但後發優勢以存在發展落差為前提,不僅本身就伴隨著競爭弱勢,因而在國際競爭中並不是決定性優勢,簡單地跟隨與模仿甚至會落入“後發陷阱”,而且隨著自身的發展,與先發國家之間的發展落差會不斷縮小,後發優勢也將逐步消失。

基於“母市場效應”理論(Krugman,1980),國內大國市場被認為是我國汽車出口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的比較優勢。2012年中國國內汽車銷量連續第4年蟬聯世界第一,市場容量接近2000萬輛,占世界市場總容量的近四分之一,並呈現出顯著的多層次性和不飽和性,因而具備了開放中的大國競爭優勢”。這種不飽和的大國市場,不僅使汽車產業鏈中的諸多環節具有規模經濟,能夠容納多個最具實力的跨國公司的進入,便於引進學習先進的技術與經營管理模式,也為民族汽車企業提供了足夠大的發展空間,快速形成規模經濟。但是,隨著“微增長”時代的悄然而至,國內市場趨於飽和,競爭結構逐步趨緊,這種不飽和大國市場優勢也在逐步減弱。

總體來看,中國汽車出口所具有的比較優勢主要是低成本優勢,後發優勢、大國市場優勢等則對低成本優勢起到加強作用。但這些優勢卻都存在逐步弱化的趨勢,使得中國汽車出口的比較優勢在整體上難以持續。同時,以勞動力和原材料低價格為基礎的低成本優勢,是企業的外部優勢,主要在汽車產業價值鏈的低端加工製造環節起作用,僅僅依靠這種優勢難以使中國汽車產業站到全球產業價值鏈的設計、營銷等高端環節,無法掌握全球產業價值鏈治理的主導權。可見,僅僅依靠發揮優勢戰略,不足以支撐中國汽車出口的長期持續發展。

二、扭轉劣勢戰略:中國汽車出口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當前,中國汽車出口競爭中存在的比較劣勢主要包括三個方麵。一是自主技術劣勢。與國際跨國汽車公司相比,我國汽車出口企業在汽車的整體設計上存在較大差距,對關鍵問題的自主研發能力也不足,在發動機、電動轉向、電子製動、懸掛係統等核心技術零部件上缺乏自主知識產權。這不僅造成中國出口汽車產品的可靠性偏低,影響中國汽車的質量提升,易於受到技術貿易壁壘的限製,導致出口市場不穩定;而且,關鍵技術與零部件受跨國汽車公司所控製,也削弱了中國國產汽車出口的自主權。二是品牌劣勢。作為中國汽車出口主力軍的自主品牌在國際市場的認知度偏低,特別是作為一種高文化含量產品,中國自主品牌汽車融合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全新自主設計很少。由於“中國汽車”品牌缺少足夠的文化底蘊,這不僅使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常常在國際市場遭遇消費者偏見,導致低價策略逐漸失靈,而且缺少了強有力的品牌驅動,企業的全球價值鏈治理能力也受到製約,難以提升企業的整體競爭力水平。三是出口組織劣勢。汽車產業出口的分散組織形態,導致了我國汽車出口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不規範的惡性競爭行為,既壓低了汽車的出口價格和利潤,又極大地損害了“中國汽車”的整體形象,嚴重影響出口的持續健康發展。

從汽車產業全球價值鏈角度分析,中國汽車出口三個方麵的比較劣勢均位於價值鏈的前端設計研發環節和後端市場營銷環節之間,依據“微笑曲線”理論,這恰恰是價值鏈治理的關鍵環節。另外,越來越嚴重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和來自跨國汽車公司的激烈競爭,也必須通過提高自主技術研發與整體運營能力才能予以克服。因此,要實現汽車出口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實施扭轉劣勢戰略,努力克服環境威脅,掌握全球價值鏈治理的主導權。同時,經過幾十年的不斷積累,中國汽車產業也初步具備了實施扭轉劣勢戰略的基本條件。一是經過多年的合資引進與自主發展,中國汽車企業與跨國汽車公司的一般技術水平差距已大為縮小,甚至在新能源與節能汽車領域形成了一定的技術比較優勢。二是奇瑞、吉利、長城等自主品牌汽車企業近10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自主品牌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逐步提高,企業的國際化運營能力逐步增強。三是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以及新能源、節能型汽車全新技術創新浪潮的顯現,削弱了國際跨國公司對國際市場與技術的壟斷,為中國汽車企業扭轉劣勢提供了良好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