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認為,麵對困難,有的時候不能像雪鬆那樣先彎曲後反彈。劉胡蘭如果先彎曲,那樣就會犧牲更多的人,而且會被人瞧不起的。

生:我認為兩者都是對的,關鍵要看是什麼樣的困難,如果關乎自己名節、人格或者民族的氣節等,我們就不能彎曲。

生:彎曲是一種鬥爭的智慧,該不該彎曲,可能要看當時的處境以及後果,或者個人、集體利益的權衡等多種因素,考慮要周到才能決定。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我們欣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胸懷也要。但有一點,彎曲的策略不能成為苟且偷安、放棄抗爭的借口。記住:這種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

真理越辯越明。學生對雪鬆啟示的理解已經形成共識,但突然看到幾乎與文本倡導價值相反的事例,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徹底開放了,在討論中升華了文本的主題,學會了多角度、辯證而全麵地思考問題,真正把文本蘊含的內容轉換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

教師要做到既重視語文教材,同時又不囿於語文教材,拓展開放了教材,也開闊了學生的眼界,開拓了思維。

三、拓展——放大文本背景

【案例】《林衝棒打洪教頭》教學片段

師:你們還知道林衝的其他故事嗎?

(生介紹“:妻子被高衙內羞辱……野豬林遇害……風雪山神廟……”)

師:你們看,林衝由妻子被高衙內羞辱,到野豬林遇害,再到風雪山神廟草料場險些被燒死,他被逼得沒有了退路,最後一怒上了梁山。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林衝本來不是想去梁山當好漢的,他是被逼無奈,沒有其他出路了,才去梁山的。

生:我發現林衝一生的遭遇和他在課文中的表現差不多,麵對挑釁,都是一忍再忍,忍無可忍才爆發出來,打敗了對方。

生:被逼上梁山的人其實不止林衝一人,還有很多。

師:你們真聰明。一個人在一件事情的處理上,可能會隱射他一生的命運。如果我們這樣來思考,這樣去讀書,對人物就有更深的認識,就會真正讀懂《水滸傳》這本書。

拓展林衝的其他故事,放大了人物背景,讓學生在了解林衝的人生曆程中,進一步感悟人物形象。同時,在拓展中讓學生體會到《水滸傳》中“官逼民反”的總線索,而且對學生進行讀書方法的有效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