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巧妙“補白”,讓語文教材更生動(1 / 2)

巧妙“補白”,讓語文教材更生動

主題論壇

作者:束益華

一、課題“補白”,整體感知文本

課題對文章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是思維的窗口。教學時,教師可抓住課題這一“空白”,精心設計揭題解題思路,就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教學二上《孔繁森》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讀課題,用補充課題的方法來進行整體感知文本,誘發學生將“(什麼樣)的孔繁森(怎麼樣?幹什麼?)”補充完整。同學生們的答案異彩紛呈:有優秀的援藏幹部孔繁森;孔繁森獻血供三個孤兒讀書;孔繁森像對待親生兒女一樣撫養三個孤兒……顯而易見,學生不但感知了課文內容,進行了說話訓練,還啟發了學生閱讀時讀思結合的讀書方法。

二、插圖“補白”,豐富文本意境

教材中許多課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圖,它是內容的圖解,是形象化的課文語言,最容易引發想象,具有創新的潛在因素。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把握圖意,透過畫麵在頭腦中出現廣闊的空間、動態的情境,誘發他們對現實情境的“再造”,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例如,《每逢佳節倍思親》一文中有兩幅插圖:第一幅是兄弟們頭插茱萸登高望遠的畫麵;第二幅是詩人獨自一人在書房內淒然吟詩的畫麵。我在教學時,先出示第一幅畫麵,再通過過渡語的連接,出示第二幅畫麵,讓其產生強烈的對比,然後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當人們歡度節日時,他;當夜深人靜時,他;當稍有空閑時,他。在這裏,教師的這一簡單卻巧妙的設計,能讓學生的頭腦中出現比這兩幅圖更為豐富的畫麵,而且學生在腦中的畫麵是靈動的,是活生生的,是充滿感情的。

三、情節“補白”,深入理解文本

作者為了表達的需要往往欲言又止,留有許多空白,讓讀者去思考想象。教學中,教師若能敏捷地抓住這些“留白”,調動思維,展開豐富的想象,作合理的補充,就會有利於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突破,加深對文章內涵的理解。

記得在教學《掌聲》一課時,文中描寫了英子“一搖一晃”地走下講台後,故事戛然而止。其實,此時此刻,英子的內心並不平靜,她真正感受到了掌聲的力量,她要回報同學們的鼓勵與支持、關愛與幫助。此時,我叩擊學生的心扉,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知識儲備,讓學生設身處地當一回英子:“同學們的掌聲,並沒有改變英子“一搖一晃”走路的姿勢,但是改變了她的心情,也改變了她的想法。你知道嗎?如果你就是英子,此時此刻,你會想些什麼呢?把你的所思所想寫出來,好嗎?”學生的那種堅強、樂觀、自信的情感一下子激發出來,仿佛一個個英子,沉浸在自己的思維中。通過這樣的“補白”,不僅讓學生主動進行練筆實踐,而且使掌聲煥發光彩,閱讀也因此充滿個性與靈性。這裏的“補白”,在文本的情感點上引發共鳴,給了故事一個讓人回味無窮的結尾,賦予掌聲深深的情意。